【香港暴雨】1.5小时改挂黑雨多区变泽国 港府:无关深圳排洪
香港刚度过飓风「苏拉」,却在台风「海葵」带来的「世纪大暴雨」中惨变「泽国」。期间,港府接获逾千宗求助,至少110人伤,2人死。港府和天文台被质疑「反应过慢、严重失职」,未有及早「预警」和准备。更惹民怨的是,在新界北水患严重下,港府仅事前16分钟公布,获同样暴雨成灾的深圳「通知」水库排洪。港府周五(8日)召开跨部门记者会,强调「新界北水浸是因特大暴雨,与深圳排洪无关」。
回顾这场香港「世纪大暴雨」,由周四(7日)中午始,至入夜下班繁忙时间天气急速恶化,暴雨覆盖全港各区,当晚全港大部分地区已录得超过70毫米雨量。在11时至午夜12时,更录得每小时雨量为158.1毫米,是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截至周五下午2时半,过去24小时内更录得逾600毫米雨量,等同全年雨量约4分之一;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亦破纪录达16.5小时。
天文台起初只是多次发出「雷暴警告」,直至周四晚约7时50分,才发出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并指「局部地区会有大雨」;约半小时后,天文台仅称「广泛地区可能受大雨影响」;直至当晚9时25分,天文台才发出黄雨警告,25分钟后即改发红雨,至晚上11时05分又改挂黑雨,相隔只有约1.5小时;及后再发出「山泥倾泻」警告。
全港各区在毫无预警下顿变「泽国」
不过,这些警示似乎追不上暴雨侵袭的速度。入夜后数小时内,全港各区在事前毫无准备下变「泽国」,多处建筑和山泥崩塌,洪水突然冲入市面,波及大量街道、隧道、停车场、商场、学校、屋村等,大批车辆被没顶,形成「黄河」,大批人被洪水围困,险象环生,全市近乎停摆。
其中,在重灾区之一的柴湾,多条斜路变成急流,有女人被冲走,当时更有巴士在水中行驶,渠口倒灌涌出约10米高的泥水柱;有屋邨地下停车场被淹没;邻区筲箕湾耀东邨旁现山泥倾泻,护土墙变成大瀑布,巨石及沙泥滚到路面后,部分更涌至对面球场,险波及民居。
在交通繁忙时段,黄大仙的主要交通支线龙翔道变成「河流」,大批巴士、的士、私家车被洪水围困,水深及肩。而当区港铁站内多个出口惊现「黄泥瀑布」,洪水涌入月台,水深及膝,当时更仍有列车驶经,乘客顿然坐上「海洋列车」,水患及后更波及附近商场,泥泞遍及全区。
期间,消防和警方共接获逾千宗求助,至少110人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1人被冲到城门河集水区,生死未卜。另有2名男子分别在铜锣湾和上环堕海,经抢救后证实不治,警方正调查两宗事件是否与暴雨有关。另港府已确认有约60宗水浸报告,至少近20宗山泥倾泻报告,但暂未有经济损失报告。
港府及天文台被批「严重失职,难辞其咎」
相较上周「苏拉」袭港,港人今次受到的影响相当大。大批网民涌入特首李家超及天文台的Facebook专页,留言批评其「严重失职,难辞其咎」,质疑天文台「都降完雨淹水了才通知」;而港府花费逾1.5亿的手机紧急警示系统一直无启动(另见文),直至周五凌晨时分,特首李家超和港府跨部门才整体交代暴雨应变、停课和交通等措施,以及保安局跨部门紧急事故小组启动情况。
对此,港府周五(8日)下午2时半召开联合记者会交代,惟特首李家超无现身,由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率众高官解释。陈国基再三强调,因今次是「极端情况」,难与台风相比,亦难以及早准备,只能按情况「特事特办」。
陈国基说:这次的雨是很大,我们同事刚才都有提过是500年才一次这么大的雨。我们当然很想很准确掌握到,但这个雨真的很难(预测),甚至落在哪里、有多广泛、有多大雨量,其实都很难作出很准确的预测,所以才不能更早通知市民。
仅提前16分钟公布深圳水库排洪
另一惹来民怨四起的是,当晚黑雨警告、山泥倾泻警告,及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生效下,港府竟于11时44分才公布,香港已获深圳当局通知,同样现破纪绿雨量的深圳,水库将于16分钟后排洪,令新界北民众「雪上加霜」。据内地官方数字,深圳水库当时排洪流量为每秒70至80立方米,3个小时后因水位超越汛限水位,当局将流量增加至每秒120立方米。
对此,在场的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反驳称,新界北水浸与深圳排洪「无关」。
邓炳强说:深圳水库的排洪,无论对深圳或香港来说,都是属于一些安全保障的措施,也是原定计划之中……香港河道相关的水位并没有因为今次深圳排洪,而上升至海堤的水平。
会上不少记者追问,为何深圳当局未有据现行通报机制,在水库排洪前向香港发出预警,并且尽可能在3小时前发出通知。邓炳强同样解释是「今次雨势来得很急,可预测性低」,透露港府在深圳水库排洪前45分钟接获通知。
但为何警务处要拖到剩下16 分钟才向市民发稿预告呢?邓炳强说,「政府的工作不只是出新闻稿」,很多部门在得知排洪后,已经第一时间到实际最受影响的6条乡村,进行戒备及撤离工作。但村民评估后亦觉得无须撤离,同时再补发新闻稿交代,强调「无任何一刻疏懒」。
翻查资料,深圳水库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共有13次排洪,其中5次港府在排洪后才通知,8次预早通知中,6次通知期少于0.5小时,仅2次通知期逾1小时。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