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一度跌穿萬五點前財爺形容零售業「好大鑊」 評論:已失角色
香港股市跌勢未止,恒生指數周一(22日)再破底跌穿15000點大關。香港經濟疲弱,大批港人北上離港消費,連曾風光的「一田百貨」都宣布,農曆新年後2間分店「縮舖」。本台盤點過去1年,至少10多間大型連鎖企業部分或全線結業,當中大部分為外資。前財政司長曾俊華日前公開發文,形容目前香港零售業「好大鑊」,但香港不可「鬥平」,而是應靠「質素、獨特」等取勝。學者指,香港漸失去「中介人」角色,除非能重拾昔日的自由,否則短期內零售「回復風光無望,點搞都死」。
主打日產貨的「一田百貨」,2005年被香港「新鴻基地產」由日資手上收購,疫情前風光時期每半年一度的「一田感謝祭」,人潮迫爆店舖,尤其是落戶在沙田新城市廣場30多年的首間旗艦店,經常成媒體熱話;惟如今卻門庭冷落,步入萎縮節流,更宣布下月中,沙田及大埔分店的百貨部「縮舖」,僅9間超市可「力保不失」。
曾俊華:香港零售業「好大鑊」
前財政司司曾俊華日前於Facebook發文,談及首份「政府工」就是出任沙田助理政務專員,眼見新城市廣場繼昔日日資百貨公司「八佰伴」由盛轉衰,再有「一田」縮減規模,與友人感慨「經常去嘅商店,逐漸消失,變哂樣」,形容香港零售業「好大鑊」。
反觀一河之隔的深圳,近來就有多個美資倉儲式超市Costco、「山姆」落戶,並有多個大型商場開幕,大幅搶港客北上消費。曾俊華指出,要接受港人北上消費,畢竟去物價較便宜的地方購物是「自然不過的事」,惟「香港一定唔可以再同人鬥平、鬥齊、鬥多,一定要做番啲有質素嘅嘢,突出到香港品味、香港獨特lifestyle嘅嘢。」
評論:港難以短期內及時「補血」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同要靠香港獨特特色吸客,但由於本來「香港製造」已所剩無幾,難以短期內及時「補血」。
李兆波說:「香港開始生產本土特色都未遲,香港有一樣風行全球華人的就是月餅,但只是季節性,但如果香港有產品風行全球,又不受時間性限制,就可以改變情況,但我短期內看不到。」
李兆波批評,過去港府將谷購物等於谷旅遊是「捉錯用神」。他指出,旅遊講求當地旅遊體驗,而非單一催谷購物,而是「多過夜、多體驗」。再者如今,尤其是疫情後消費模式改變,消費者均習慣網購,加上香港大部分零售的產品都不是香港生產,大陸和鄰近地區消費稅項優惠競爭,價錢「更抵」,根本不用來香港購物,故認為香港盲目隨大陸「鬥平」都沒意思。
李兆波說:「我們不要再奢望可回到以往風光那樣,每個月400億港元消費額,或新年聖誕470、480億港元消費額,接下來幾年都不會。」
評論:港已失海內外品牌「中介人」角色
值得留意是,本台盤點過去1年,至少10多間大型連鎖企業部分或全線結業,大部分為海外企業(見下圖),包括台灣茶飲店「珍煮丹」、運動服裝品牌Foot Locker、韓國美妝品牌ETUDE House以及「澳門鉅記」餅家等全面撤港。李兆波認為,這正反映外資對香港市場失去信心,香港亦逐漸失去匯聚海內外品牌的「中介人」角色。
李兆波說:「你有市場就不需要收縮,現在遊客玩法不如以往。雖然遊客數字好像不錯,但當中有很多都是不過夜,看完煙花就走了,或經香港去其他地方,對經濟貢獻不多,只是過客。」
香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下月28日發表,外界關注當局會否開徵新稅項。曾俊華認為香港現正處於經濟轉折關口,並非適當時候加稅,反而該在支出方面「放血」,雖短期「會傷身」,「但如果係正確嘅嘢,就要畀啲勇氣去堅持。」
李兆波認為,港府處於困局,土地稅高昂令香港缺乏競爭力,但又要面對財赤問題。如今香港市況是否「無得救」?李兆波認為,香港政治環境過份壓迫,目前香港宏觀經濟無利可圖,「短期內市況都是這樣差」,除非回復2019年前的大陸及國際中介人角色,否則無論「點救市措施都於事無補」。
港府最近公布,2023年11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342億港元,按年升15.9%,惟較疫前2018年392億港元少約13%。零售管理協會執行總監羅振邦表示,市況並非一面倒復甦,新鮮蔬果、家具和固定裝置的生意均錄得跌幅,又引述該會調查指出,有三成半受訪公司反映2023年12月比2022年同期,錄得單位數以至低雙位數跌幅,以電器、超市生意的跌幅尤其顯著。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表示,會繼續密切注視經濟情況的最新發展,在充分兼顧公共財政狀況下,盡力推出適當平衡的措施,致力保持香港的經濟活力,同時鞏固市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