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新輸入外勞方案出爐,建造業和航空運輸業界分別配額1.2萬及8千人,包括公共小巴司機,而外勞更可居內地或獲安排居港宿舍。多個相關行業工會向本台表示「深感失望」,狠批港府多年來一意孤行「益資方、益外人,妄顧本地人」,去草草解決「人才荒」,令本地人不但被搶飯碗,更被剝奪爭取改善勞工權益的機會;又警告港府繼續不聽民意改善本地工人待遇僅「治標不治本」,問題只會惡化。
建造業和航空運輸業界輸入2萬名外勞
在勞工界強烈反對聲音下,港府周二(13日)繼續擴大輸入外勞。新方案包括港府可繞過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直接透過「特別計劃」為建造業和航空運輸業界輸入2萬名外勞。另會破例放寬補充勞工計劃至26個基層工種,包括侍應、收銀及售貨員等,為期兩年,預料今年第三季推出。
建造業方面,輸入人數佔1.2萬,預計主要先用於公營項目,包括醫院、鐵路等基建;但私人項目若在特殊情況下證明到非常缺乏勞工,亦可參與。僱主須在指定地點提供住宿,包括在工地興建臨時宿舍,或租用由元朗潭尾社區隔離設施改裝的中央宿舍,將由建造業議會管理。
工會:深感失望 方案僅惠及港府和承建商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向本台稱,過去多次招開記招及會見港府代表,反對大批輸入外勞去解決人才荒,卻出乎意料得到如此結果「深感失望」,又質疑方案僅惠及港府和承建商以「速食方式」加快基建進度。
黃平說:今次輸入(外勞)力度相對較大。這1.2萬個,佔預測4年後缺口的4萬人,是龐大的數字。我覺得,大家(僱主)都是關注工程進度,因為不能如期完成工程,罰款都很大。
黃平又憂慮港府可繞過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直接輸入外勞,擔心欠缺監管機構,去確保外勞質素、人數和薪俸等問題,會影響本地工人權益及施工安全。他指出,長期依賴外勞「不是辦法」,應藉改善本地工人的薪酬福利,吸引本地年輕人才是「長遠治本」的方法。
黃平說:始終外勞是離鄉別井,香港的建築安全文化,他們是否適應?他們的施工是否達標,這都是我們關注的。政府應該對本地現有工人加強培訓力度,除了原有工種,亦要一兼多能。而工程公司安排月薪制,在薪酬福利、工人形象和培訓都有保障,自然年輕人入行就有提升。
工會:並非真正「以本地人優先」
至於航空業打算輸入6300人,涵蓋前線地勤、機艙工作員等10個工種,料以內地人為主,獲安排專車經港珠澳大橋即日往返內地,但須付費。
香港民航職工總會副主席及空運貨站職工會主席葉以勒,向本台力斥港府漠視工會長年以來的建議,先解決本地工人的待遇問題,才經勞顧會商討考慮輸入外勞,否則並非真正「以本地人優先」。
葉以勒說:為何機場聘請不到人,因為薪酬待遇偏低,並非如資方所言已好好改善之下都聘請不了人,而是機場基層從業員至今的底薪只有約9000元,加上輪班及戶外工作、路途遠,如何請人?而過去的大型招聘會只是整合式包裝,只是將年假、加班補貼等整合好似可達到19000元的月薪。而病假當達不到勞工條例最低的4天要求,會被按比例扣減,故並非真正提高待遇,工人只能靠不斷加班補水去維持糊口。
冀港府深思改善待遇問題
他又批評疫情時本地員工因為被迫放無薪假而離職,如今需要他們去補回逾萬人手缺口,卻未有深思改善待遇問題。
葉以勒說:沒有做好本地待遇改善,貿然輸入大量外勞是「不智」,長遠窒礙機場發展,是否要永久依賴輸入外勞呢?這是深層問題,我認為當局未有深入考慮去改善,政策傾向資方去考慮,我們本地勞工界對此是非常失望和遺憾。你希望做生意之餘,並非為分享成果,只是用較快、較低成本方法去補充人手,妄顧本地就業情況,是相當令人遺憾。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公共小巴分會主任陳逢源,向本台回應輸入外勞亦有相似看法,批評港府未有具體著墨先改善本地小巴司機待遇。
陳逢源說:政府要決定了方案,我們也沒法子。但我們一直強調要立法管制,因為承辦商對司機很刻薄,休息時間都沒有,生理需要都要忍不了,因為普遍年紀大。
據港府宣布,公共小巴及客車司機輸入外勞上限分別為900人和800人,他們須要持有獲運輸署認可的非本地小汽車駕駛執照1年或以上,署方會安排他們接受本港的小巴或巴士駕駛執照考試,而司機就職前亦需要實習。陳逢源質疑,外勞方案無法實際填補空缺,甚至恐因不熟悉本地交通而成為馬路上的「計時炸彈」。
陳逢源說:輸入的外勞亦未必適應香港的特殊環境,香港節奏緊湊、生活指數高,居住成本高,又基本無法即日來回,除非你在邊境,但香港全港九新界是很大的,路窄車多人多,文化素養不同,香港精神壓力很大,有很多問題會出現。以前引入一批小巴外勞,但有很多適應不了香港環境和待遇,就走回國內,我不會看好。
對於特首李家超和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強調措施是輔助和非永久性,會優先保障本地勞工權益及工資收入,包括外勞和本地勞工比例要是一對二。陳逢源擔心實際落實會「陽奉陰違」,因為過去10多年來港府未曾正視過,又透露若港府未有兌現承諾,不排除有進一步抗議行動。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