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頁二萬點擊證「明日大嶼」獲認受? 學者:顯參與度不足

0:00 / 0:00

香港大型基建項目「明日大嶼」近日再成焦點,有環保團體批評當局公眾諮詢屬「走過場」。香港發展局隨即反擊,稱收到7,000份意見書,並以其專題網頁獲2萬次點擊作為「獲認受」的「佐證」。有學者指,「其實2萬次點擊很少」,反而更顯示參與度低;批評港府帶前設的諮詢,無視近年財政和社會巨變,篩去反對聲音的做法不符民意實況。

香港環團「綠色和平」聯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周三(19日)發表民調,批評「明日大嶼」公眾諮詢認受性不足。發展局同晚於其Facebook專頁貼文,否認指控。

當局聲稱,新一輪公眾諮詢中,在多區舉辦了30多場簡介會,並透過專題網頁提供資料,「單是專題網頁的點擊率達2萬次」,更指透過「網上表格、電郵、電話、傳真、郵寄等方式,收集了7,000多份公眾意見」,「還未計及不同媒體的評論」,反映港府「從不同途徑收到大量意見」。

李立峯: 7000 份意見書未明言支持比例 點擊專頁亦不一定代表贊成

不過,李立峯在接受本台訪問時指出,局方羅列的數字僅反映公眾參與度,亦欠具體對比參考,而且不代表任何取態,與科學抽樣和演算的民調不同。

李立峯說:不論是點擊率或多少份意見書,只反映市民參與度或民間參與度,而非贊成或反對比例。7000份意見書是給不了比例,即使(港府)將其計算和分析出大部人支持(「明日大嶼」),那亦非全港市民具代表性的聲音。而這次諮詢開宗明義非談「做不做」,而是「如何做」。那些反對計劃的人就不會提交意見,因為說也沒用。

分析:點擊率只是 2 萬 數字反映市民參與度不高

李立峯指出,當政府只強調「如何做」諮詢過程,提交意見的人自然來自專業團體,及支持計劃的建制團體等,為執行上的技術性問題提供意見,變相令公眾諮詢普遍性變弱。

至於當局所指專頁獲2萬點擊率,是否證明「明日大嶼」獲認受?李立峯不認同,又指局方亦欠相應具體例子比較數字高低。

李立峯說: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一篇好的文章隨時獲數以萬計點擊率。而港府為(明日大嶼)如此大的項目製作的網頁,點擊率只是2萬,數字反映市民參與度不高。而且點擊本身是一種沒有成本的(行為)。你不知道那人花了多少時間去看,看了甚麼,亦不知道他是贊成或反對。

反對意見屬「清晰且是持續的大多數意見」 6000 億港龐大開支對港影響深遠

對於當局指,最近的諮詢是基於在2018年「土地大辦論」展開大型公眾參與活動的「基礎」上,再經深入研究後展開,李立峯指的確當局起初開放各方參與討論包括「明日大嶼」在內的香港土地發展,並以不同民調和諮詢委員會吸納意見。

但李指出,當時反對聲音不少,而今次「綠色和平」與過往兩年來自中大亞太研究所、香港民研等不同機構的同類民調,結果非常一致地反映「明日大嶼」的整體支持度低,過半數人持負面態度,反對意見屬「清晰且是持續的大多數意見」。大多市民傾向支持優先發展「北部都會區」,撐「明日大嶼」的人,維持僅約兩成。

李又稱,過去3年多,香港經歷不少變數,包括財政和社會巨變,市民對「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的認知增加,港府昔日的公眾諮詢已不合時宜。面對「明日大嶼」所涉及的達6000億港元的龐大工程,對香港影響深遠,「若港府重視民意,就有必要回歸基本,再問清楚大家想做,還是不做」。

本台曾 報道,港府為「明日大嶼」計劃悄悄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於上月31日結束。環團「綠色和平」周三發表民調結果,發現港府豪花1100萬港元作諮詢,但卻有98%受訪者稱未曾參與諮詢,主因是「不知道有公眾諮詢」及「不知道如何參與」,反映未能有效收集民意。另逾半數人擔心爛尾或令香港負債。對於港府擬同時推行「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亦僅獲6%人認同。

記者:李若如 責編:方德豪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