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繼高層被捕、資金被凍結後,事隔不出一周再有高層被捕,消息指被捕人士為撰寫《蘋論》的主筆李平。警方揚言,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翻查資料,李平曾撰寫涉制裁的評論文章,刊出時間早於當局指不具追溯力的《國安法》生效前。有評論員分析,「國安紅線」已伸至中、基層員工,導致進一步擴散寒蟬效應。(鄭日堯/文海欣 報道)
香港警方周三(23日)再以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拘捕一名55歲中國籍男子。據港媒消息指,被捕人士為撰寫《蘋論》的主筆李平,成為首名被以《國安法》拘捕的報章評論員。
警方回覆本台查詢,未有回應被捕人士身份,亦未有解釋拘捕李平的具體原因,僅表示「行動仍然繼續,警方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上周四(17日),警方國安處拘捕5名《蘋果日報》高層及新聞工作者,並派500警員封鎖《蘋果日報》大樓,搜查新聞材料。其後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更警告《蘋果》員工要小心,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更強調,新聞工作者要同《蘋果》保持距離。
曾任中國組組長 後來為社評「蘋論」主筆
記者翻查資料,李平本名楊清奇,為福建人,上海復旦大學畢業,九十年代移民香港,曾任《蘋果日報》中國組組長,後來成為《蘋果日報》社評「蘋論」的主筆。他在過去主要撰寫中港及國際時政的評論文章。
根據新聞搜索網站「慧科新聞」顯示,他曾在《國安法》生效前,撰寫一篇題為《制裁人權惡棍是釜底抽薪》的評論文章,提到「但願美國國會、政府能發揮《全球馬格尼斯基人權問責法》的威力,盡快把制裁對象擴至更多中港高官」,又指「制裁香港的人權惡棍、震懾香港官員也刻不容緩。」
《國安法》生效後,李平撰寫有關「制裁」的評論,大多評論中美兩國利用制裁進行角力,甚少提到「制裁香港」,就算提到「制裁」一詞,也是分析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在受到美國制裁後會否不保。
評論:港府打壓《蘋果》行動徹底
同為香港時事評論員的林和立向本台指,「國安紅線」模糊不清,很難界定李平是因為評論香港新聞抑或中國新聞而違法。他形容李平被捕的消息「震動」,反映港府打壓《蘋果日報》的行動非常徹底、紅線範圍已擴展到評論人身上。
林和立:這個當然是假設,如果她要對付某張報紙或網媒的時候,除了拘捕網媒或媒體老闆和總負責人之外,會不會拘捕一些曾經寫過當局覺得刺眼的文章,或者寫過針對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編採人員或者評論員,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
分析稱效果讓「雜音」不可能出現
外界認為當局在七一前打壓蘋果是要向北京「獻禮」,林和立就認為兩者「沒有直接關係」。至於熟悉中國事務的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目前最明顯的效果,是讓「雜音」不可能在七一期間出現。他向本台表示, 官方借此壟斷解釋權,「用法律來局限一些觀點自由」,達致某些政治要求,並擴大寒蟬效應的效果至中基層員工。
劉銳紹:中共建黨100周年,她很希望能夠有鋪天蓋地的宣傳,來固定她的宣傳效果。但「雜音」會不會出現、有沒有可能出現,其實都不知道。但現在的效果就是讓「雜音」不可能出現。她應該是以寬鬆的態度對待員工,這種作用其實是希望能夠擴大寒蟬效應,讓發出「雜音」的機會減少。
被問到同為評論員的劉銳紹,會怎樣看目前新聞界的「高氣壓」,他坦言任何時間都有壓力,「現在的情況的壓力更大」,但他說自己往來抱著16字的真言處事:「有喜報喜、有憂報憂、有善必揚、有惡不忍」,並勉勵新聞界「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