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早前教育局已預告,通識科將改名並大幅削減課程。教育局終公布方案並向學校進行為期一個月諮詢,其中將原本六個單元改為三大主題,三分二課程均涉及國情教育,課時大減四成。有通識科老師形容是假諮詢,認為當局要令通識科變成灌輸式教育。(文海欣 報道)
通識科減四成課時 主力教授「國情教育」
教育局周二(2日)向中學發長達45頁通函,講解局方對4個高中核心科目的「優化建議」,並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學界問卷諮詢,期後交由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試及評核局轄下的四個核心科目委員會考慮。
建議中通識科會改名,並由六個單元改為三大主題,分別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共佔約150課時,前兩者課程內容包括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國民身份認同」及「近年國家在不同領域取得的成就」等。而後者課程內容包括「經濟全球化」、「全球環境問題」等,意味將昔日的「全球化」、「公共衛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三個單元濃縮至只有約50課時的主題。
以往通識科有「個人成長」單元,改革後則未有提及。
另外通識科亦新增課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為內地考察,預計佔10課時,這部分不涉及公開考試,但學生要撰寫考察報告作為專題研習。
就改名方面,局方提供的選項有「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與文化科」及「社會教育科」,校長也可提出其他建議。
通識教師:「殺科」不是改革 通識科變成灌輸式教育
通識科教師、教協副會長田方澤周三(2月3日)接受本台訪問時,形容新改革令科目變成灌輸式教育,失去批判性思考。
田方澤說:通識科本身,我們說有4個層次,個人、本地、國家、全球,但現在基本上只有國家。本地那部份基本上都是說「一國兩制」下與國家的互動等。我們本身都好疑慮灌輸式的國民教育,現在這形象都可預見。同學去了解身邊的社會、反思自身環境等,這些我們過去珍視的價值都消失了。所以我們早幾個月已說這是「殺科」,不是改革。
田方澤續指,以往通識教育會提到有關中國環境污染、農村貧困等議題,涉及中國不好的一面,然而他認為改革後似乎只想談及這些問題在「正面發展」,未有空間再作探討。
他形容今次是假諮詢,因為業界最關注的改動都未有問及教師意見,而且9月就要實行,令學校不知所措。加上疫情反覆,教育局突然作出此安排,只會令教育界更混亂,直言「教育局扔下了一個震撼彈,只是製造混亂」。
考核更改 通識教師憂難達至高階思維
通識科改革後雖然仍是必修科,但考核則會簡化,只分「達標」與「不達標」。另外以往試卷分資料回應題和延伸回應題,現在則刪去「延伸回應題」,改為短題目、多項選擇題(MC)。
田方澤認為對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無好處。
田方澤說:難達至高階思維,過去我們說延伸回應題要了解身邊環境,有高階思維。如果現在刪減了,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是沒有好處。就MC和短答方面,過往業界都不太同意,因為即是有官方欽定的解讀。現在更佔三成,好像要學生答到官方的觀點,才會合格。
課程發展議會不同意通識科改革後變成「國教科」
課程發展議會主席譚嘉因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不同意通識科改革後變成「國教科」,他解釋因為「一科變半科」,以致有關國情內容比例在觀感上被放大,並強調年輕人須了解國家發展。
對於改革內容上,國民身分認同僅以中國國籍及中國公民概念為學習重點,未觸及港人多元身分,譚嘉因否認因社運事件而焦點轉移,並解釋「香港社會的多元文化部分也會探討,只是文件列出的重點,觀感上較少而已。」
另外局方有意在中、英及數各減約50課時,希望學生可利用一共「釋放」的250課時增修一個選修科目。預料新建議最早可於下學年中四級學生實施,2024年文憑試生效。
原通識科分六大單元,分別為「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全球化」 、「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