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民調指20%受訪者有移民計劃 「個人自由」為首要因素

0:00 / 0:00

香港民意研究所周五(20日)公布一項有關香港移民潮的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一半市民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環境,以及在港所享有的個人自由無信心,有20%受訪者表示有移民計劃。有學者認為,兩成計劃移民的數字值得關注,相信移民潮尚未迎來高峰。

香港民意研究所(香港民研)「我們香港人」計劃於本周一至周四(16至19日)以網上調查形式訪問逾6,900人。結果顯示,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環境」,56%受訪者無信心。當中民主派支持者,有高達94%人稱無信心;而非民主派支持者亦只有47%有信心。

在「個人自由」方面,54%稱無信心,有信心的人則上升至37%。而對「經濟前景」有信心的人有39%,無信心的人為42%;對「中國政治環境」有信心的人有35%,49%則表示無信心。

20% 受訪者有移民計劃 「個人自由」為首要考慮因素

調查亦問到受訪者目前有沒有計劃永久離開香港,結果與半年前調查相約,有20%人有計劃移民,其中有7%的人更表示已準備好隨時離開或準備中,較上次調查多。另有37%人表示,如果情況變差至不能接受,就會設法離開。

被問到香港甚麼方面變差促使其永久離開香港,最多人回答的是「個人自由」,共有41%,其次為佔13%的「香港的政治」,第三是「個人的生活水準」佔12%。

香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講師黃志偉指出,不論是民主派或非民主派支持者,對「個人自由」受損的憂慮,是促使他們移民的主要考慮因素。

黃志偉說:我看到有很多人會擔心,個人的言論自由、行動自由以及免於恐懼的自由,會讓他們考慮移民,尤其你看到警方執法現在是很有趣。而在香港政治方面,看到功能組別大幅度改組後,不會再引起專業人士、一些想進行社會改革的人參與,收窄政治參與後,在政治上出現「清一色」的局面。

學者:是次移民潮與 80 年代有別

被問到今次移民潮與80年代時的分別,黃志偉指出,80年代的移民潮是源於民衆「猜想式的擔心」,但現在是建基於「現實身邊發生的事情」,「每天打開新聞都會看到不太開心的新聞」,加上當局亦沒有就移民潮作出相應措施,反而更強調要對違法分子「依法追究」、警告專業團體不要成為「政治化組織」等,讓市民感到即時不安而加快移民。

受訪者指香港整體情況有改善

值得留意的是,相比上次調查,整體受訪者普遍認為香港社會情況有所改善。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環境」感到有信心的人,上升了7%,而對「港人未來享有的個人自由」有信心的人上升了8%。至於對「香港經濟前景」有信心的人升幅最多,有15%。對「中國大陸未來的政治環境」感到有信心的人則上升7%。

學者:惟計劃移民只下跌 1% 香港已沒誘因讓人留下

不過,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指出,即使部分非民主派受訪者覺得香港情況有好轉,但計劃移民的人整體也只不過下跌1%,反映他們説的和做的不一定一致。他認為,移民潮尚未迎來高峰,加上近期有大批公立醫院醫護因移民而離職,反映香港已沒甚麼誘因讓人留下來,情況令人擔憂。

鍾劍華說:到底受訪者説的, 和他們實際做的是否一致?政府在幾個月前發表,過去有9萬多人移民,但數據只是統計到年中。我相信如果將7、8月的數字統計在内,會比年中數字更為驚人。兩成並非一個細數字,也就是百多萬人移民。現在香港沒甚麼因素,能讓人留下來,而是推人走。

根據港府上周四(19日)公布的人口數字,過去一年有近9萬人離港,且錄得淨移出(移入少於移出)。而因永久離開香港而提取強積金權益的金額,高達65.67 億港元,創下7年以來的新高。

記者:鄭日堯 責編:張薇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