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拜習會」之後,輪流在美國領事館示威的建制派突然變得「沉寂」,在香港被視為大陸「海歸派」政黨的紫荊黨,上周六(18日)更撰文呼籲「特赦」在反修例運動被捕的數以千計青年和學生,並對被捕而尚未被起訴的約6千人「儘快給予處理決定」,惹來吹「和風」疑雲。紫荊黨回覆本台指,這些言論僅屬黨內主張,「與中央無關」。有分析指,不排除有關言論是「放風」,但它能否形成一股足以改變官方行動的「小氣候」仍有待觀察。
「拜習會」後建制派轉「吹和風」
美中元首上周在美國三藩市會面後,兩國關係有轉「吹和風」的跡象,香港官員也似乎收斂了嚴厲批判美國的言論。月初曾稱「日以繼夜組織市民抗議美國」的 工聯會,與其他建制派也「沉寂」下來。
上周四(16日),中國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突然在深圳,會見香港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及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中聯辦主任鄭雁雄亦有同行,並因此臨時取消其原訂在政府總部主辦的「國家安全講座」,令外界惴測北京臨時向建制派、官員轉達「意旨」。
除了港澳辦疑似「傳旨」,新興的建制黨派亦發表與以往不同的言論。紫荊黨在親中傳媒《香港01》以該黨名義,發表題為「特赦被捕學生」的 文章,指出香港在經歷反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後,「特區政府有責任修補撕裂,凝聚人心。」
紫荊黨認為,《普通法》也有德治的因素,當中的赦免制度建基於「犯罪不是一種純粹的個人之惡,而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因此呼籲「除了極少數頭目,對參與修例風波而尚未被起訴的約6千人,儘快給予處理決定;對被拘捕的普通年輕人酌情寬大處理,協助他們改正錯誤的價值觀;對被拘捕的大、中、小學生實施特赦⋯⋯」

紫荆黨:這是我們自己的主張
紫荊黨執委、政策研究院院長伍俊飛接受本台訪時表示,他們所提倡的是在被告認罪後,「特赦」他們的罪行或給予較低刑罰。他又指,這是紫荊黨的提倡,「並非中央的要求」。
伍俊飛說:「這個主要是我們自己的主張,因為紫荊黨我們立黨的這個宗旨就是『共建香港,不問西東』,也就是說不管香港的市民他是來自藍營,還是黃營,還是中間派,我們都歡迎大家一起團結努力來建設香港。」
香港新方向執委、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則表示,現時經常有數據表示參與修例風波而尚未被起訴的人有約6千,但當中可能只有1千多人是較嚴重的個案,其餘都是非法集結、阻差辦公等案情較輕微的個案,甚至有部分個案已「踢保」。
張欣宇認為,現時提及「特赦」,容易引起社會反彈,較實際的做法是讓警方整理及發放相關案件的進度,讓社會更清晰了解實際尚在被告的人數,達至社會可以「向前看」。
張欣宇說:「我想最代表中央官方的一些看法的,就是夏寶龍主席他在不同的場合都有講對香港年輕人的一些態度,包括都說就算是曾經是犯過錯的年輕人,其實國家都會支持他們、會鼓勵他們move on(繼續前進)的。」

分析:「和風」有待觀察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接受本台訪問分析,紫荊黨的「特赦論」是否與「吹和風」有關仍有待觀察,不排除是「放風」的言論。
劉銳紹說:「任何一種的言論,必須要看兩個延續的因素。第一,這些言論會否轉化成為官方言論?因為中國的特點,誰有權所講的話才是有implication(暗示意義);第二,即使是官方講了這些言論,但能否持之以恆?經常講、重覆講,然後慢慢形成一個小氣候,再看官方的行動,是否言行合一?這些才是關鍵。」
劉銳紹認為,西方國家只把香港的民主自由議題視為同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之一,不會因此傷害同中國的實質關係以至雙方利益,而中央亦不會因為美中關係暫時緩和而改變對港政策。
「海歸黨」僅派一人參選區議員
2020年5月在港註冊成立的紫荊黨,由出生於四川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李山創辦並擔任黨主席。李山在1980年代曾留學美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職英國投資銀行界,後來港出任香港中銀國際總裁。
紫荊黨多名領導層成員因同樣擁有「海歸」背景,令該黨有「海歸黨」之稱。李山在2021年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豪言要招收25萬名黨員,但該黨在同年的立法會選舉並未派出任何候選人參選,而在下月舉行的區議會換屆「選舉」,亦僅派出1人角逐地方直選。今年6月,李山率領紫荊黨代表團訪問美國,為《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首個訪美的香港政黨。
記者:張仕仁 編輯:李世民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