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多份经济「成绩表」欠佳 分析:料库房恐续见红或爆债务危机
港府唱好香港疫后复苏,惟经济成绩表却几乎「样样衰」。当中包括7月PMI(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49.4,反映今年私营经济首现收缩;次季GDP按季收缩,远逊预期仅增1.5%。各大支柱行业表现均见倒退,被港府视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消费及访港旅游,前景亦见「收水」。更令人忧心的是,港府今年首半年已录得赤字553亿元,财政储备仅为7795亿元。有分析指,加上股市、楼市「一潭死水」,料库房恐持续见红,要靠「发债借钱度寒冬」,警告「借钱不能长期当收入」,除非短期内收入根基变好,否则无钱还,恐爆发更多社会问题,甚至债务危机。
「复常」经济踏入半年 各项关键数据出炉
香港疫后「复常」踏入半年,各项关键经济数据出炉。在经济增长动力方面,标普公布7月香港PMI经季节调整后,由上月50.3降至49.4,跌穿50持平点,显示企业因经济疲弱而订单减少,今年七个月以来首次减产,反映第三季初景气轻微下滑,以制造业首当其冲,并有价格再度升温压力,或削弱投资者信心,影响未来数月市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据港府统计处数字,GDP在今年第二季实质按年增长1.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3.5%,更按年跌1.3%,继续比去年疫情更差,其受累于多个支柱产业继续「大缩水」。
当中包括进出口业每况愈下,次季货品进口及出口总额相继分别下挫16.1%和15.3%;政府消费开支亦惨淡,次季逆转上季升势,按年大跌9.6%;与投资相关的「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上季按年升7.9%,而次季却按年倒跌至1%。
被港府视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消费及访港旅游,表现又如何?港府过去一年推出「开心香港」和消费券等措施,力谷消费来撑经济,但计算港人境内外消费开支的私人消费开支,却显示增长放缓,其按年升幅由首季13%收缩为8.5%。
通胀压力仍持续上升,最新为2%,几乎样样都加价,亦影响消费意欲。
旅游业方面,继续受惠全面开关,服务输出和输入成为仅馀增长的类别,两者较上季明显加快,分别按年升22.6%和30.2%。
不过,据旅发局数字,访港旅客上半年1300万人,仍未达疫情前一半。访港旅客人次由4月开始向下,由近290万人跌至6月的约275万人,赴港过夜旅客从疫前2019年6月的约222万人次,跌至今年6月只得140万人次,减少37%,当中亦反映占近8成的内地客的访港情况。
值得留意是,内地人访港人数和过夜人数减少,同时港人通关后「报复式」境外消费持续急增,尤其赴内地游玩,出现「北上多,南下少」的现象。整合入境处数据显示,今年7月香港居民经陆路管制站往内地,有452万人次,惟同期只有173.9万人次内地访客经陆路来港,反映留港消费的人大减。
市道差,港府库房又如何?港府近日公布,本财政年度首季(即4月至6月)整体开支1761亿元(港元,下同),收入742亿元,录得赤字553亿元,财政储备为7795亿元,约可维持12个月政府开支。港府指,该赤字主要是由于薪俸税及利得税等主要收入,均大多在财政年度的后期收取。
税务局最新公布,2022-23年度税收为3602亿元,较上年度减少183亿元,即4.8%,其中主要受印花税意外少收约30%所拖累。但预料本年度的各税收预算较上年度微升,料整体税收回升至3793亿元。
学者:今年度库房会继续「见红」
不过,中大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认为,鉴于近月楼市、股市惨淡,对利得税和印花税「回春」感到悲观,加上以往在市况好时未打稳「税基」,认为今年度库房会继续「见红」。
李兆波说:现在美息很高,不论是放在定期、香港债券或是美国国库券都很高,本地是约4厘,美国国库券是5厘,对投资意欲是弱的。而息高亦影响买楼意欲,加上大家都不确定这几年的变化,移民的人都不会买楼。楼市、股市不太行,印花税就大件事,卖地表现亦不好,出现很多隐忧。
至于外界忧虑库房三年内「清零」,李兆波认为,除非政府开支和美息居高不下,否则暂时靠尚稳固的外汇基金和发债,未至于会「清零」。不过他指出,港府近来加大发债以「增加」收入和现金流,这种「财计」做法只能属短期的「权宜之计」。
李兆波说:港府发债来抵销收入,加大发行量,短期是可以的,但借钱不能长期当收入,最重要是营运,即印花税、利得税等。发债只算是靠发债度过寒冬,香港不能印银纸,钱还是要还。港府只是buy time(拖延时间),预期未来香港会再风光,楼、股皆旺就可以解决。但我认为今次有难度,因为香港现在经历了疫情、示威和移民。
李兆波指出,港府收入根基不稳,若不重回开源节流的正轨,长远靠借钱度日,恐爆发更多社会问题,甚至债务危机。
据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最新提出,指现时政府的未偿还债务相对于GDP的4%,未来有空间进一步发债,预计到其任期完结,即2027/28年比率可调高至10%。以港府预算本年度整年GDP为30390亿元来计,即这4年间政府债务增加约1800亿元,全港733万市民每人均负约4.1万元债务。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