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清零】中央高度重視港疫情「有求必應,照單全收」 港府是否不負中央所望?

0:00 / 0:0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中,已「下令」港府要以盡快穩控疫情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不過事隔半個多月,仍未見香港疫情有受控跡象。政圈更有聲音要求引《港區國安法》,將抗疫工作交由中央接手,林鄭的「统領」能否繼續已現暗湧。雖然有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引述韓正說,中央對香港定必「有求必應,會照單全收」。不過分析指,港府的政策有時朝令夕改,連執行的部門也互相推諉,但是否意味要改變香港行之有效的制度,甚或將國內體制做法取而代之,則仍要小心觀察。

香港疫情的議題,帶到了正在北京舉行的兩會。主管港澳事務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周日(6日)及周一(7日),在北京分別接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主要都談及香港疫情問題。

韓正:中央定必「有求必應,會照單全收」

有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引述韓正說,中央會全力支持港府抗疫,對港要求會「有求必應、照單全收」。另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亦引述韓正強調要集中力量,把香港抗疫工作視為頭等大事,另外關鍵中的關鍵是採取「有力、果斷措施,減低病亡」。

陳勇說:全力支持特區政府落實好主體責任,各個部門都要全力以赴,全體的公務員都要以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為重。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蔡毅指,韓正談到疫情防控並非特首一個人的工作,而是政府各部門和全體公務員都要領導社會抗疫。

中央不滿港府防疫失當早有先兆

韓正此番說話既強硬,但亦看似會繼續無條件支持港府抗疫。不過外界已有聲音,猜測中央最終會否因不滿港府表現,而直接出手「主領」。

親中媒體《香港01》報道,連排名僅次韓正、素有「中央抗疫第一猛將」稱號的副總理孫春蘭,亦已經連日來在北京就香港抗疫工作作出指示,可見中央的介入程度及關注。

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上周更曾揚言,只會給港府幾天限期,如果仍無改善,會考慮提出引用《港區國安法》第3條,將抗疫工作交由中央接手。

而早在上周四(3日)在「支援香港抗疫工作第七次協調會」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已喊話「要全力支持特區政府,進一步加強對防疫抗疫工作的有效統籌,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特區政府的負責官員要勇於擔當、勇挑重擔、發揮好組織領導作用,以投身抗疫的實際行動來踐行就職誓言。」

當時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已分析,這是相當嚴厲的警告,指出港府內部統籌成效和力度不足,各部門之間有協調問題,資訊發放混亂。

林鄭:執行上遠超特區政府的能力

不過林鄭月娥兩日後,只發出聲明並不點名回應,指特區政府所採取的每一項措施都以保障市民生命安全為出發點,但坦言「執行上遠超特區政府的能力。」她亦說各司局長無分彼此,會繼續肩負起不同抗疫任務。

港府部門各自為政 中央終會主導抗疫?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周一對本台分析,港府抗疫不論在政策及措施上都得不到認同,以致現時出現抗衡的情況。

劉銳紹說:港府的政策有時朝令夕改,有時不清晰,連執行的部門大家也互相推諉。究竟問題出在哪裡?大家暫時難以深究。例如好多設施已經做好了,但又非適當地或盡用,這些自然放在老百姓眼前,就覺得港府的執行能力相當有限,特區政府應付危機的能力嚴重不足。

劉銳紹續指,現在難以猜測部門之間協調不善的問題及執行困難出在哪,但若疫情繼續失控,港府體制未能應付,是否代表要改變香港行之有效的制度,甚或改用國內體制做法取而代之?他說這要小心觀察,但中央或會繼續用其支持的方法,很可能由內地主導。

劉銳紹說:方艙醫院落成後,交由特區政府處理,但使用率很低。究竟完全放手由林鄭月娥處理,還是我(中央)完成了,我盡量幫你,到最後(林鄭)又處理不善或成效不彰,你便要付主體責任。即是怎樣?特首選舉是否不讓她連任等,現在各方面都可以有他們自己的角度。

港府快檢登記平台未出爐 消防處率先另推平台

港府部門的處事手法不同亦有事例可尋。政府上月更改檢測安排,容許快速測試陽性的病者於網上自行登記為確診個案,惟原定上周推出的呈報平台,至周一(7日)才宣布晚上正式開通。衛生防護中心說會因應家居情況及需要,安排有關人士入住隔離中心或醫院,並會安排部分呈報個案進行核酸覆核測試,檢測承辦商會盡快上門進行檢測。

不過早在平台開通前一晚(6日),消防處已率先提供另一平台讓市民以電郵、Whatsapp 或微信的方式聯絡消防處,以安排症狀輕微並有自理能力的確診者入住社區隔離設施。

救護員:出發點好 但憂「兩頭唔到岸」

救護員Ray對本台指,今次處方再另設平台,配合早前外聘了200架的小型巴士,由外聘司機、消防員等負責運載確診者到隔離營。他認為出發點是好,或有分流的效果,想令市民不要集中使用救護車服務,但他擔心最終會「兩頭唔到岸」,他亦估計處方此舉為收復失地。

Ray說:(平台推出後)真的會有一些輕症的人不會打電話叫救護車等去隔離設施,但是會模棱兩可,因為我想香港的教育未去到每個人可以...即是灌輸的想法,有一班人是甚麼也不理會,有事便要叫救護車;一班人是不到死一刻也不叫(救護車)。你出了這個平台,有些人就會想「死了,我應該去哪個?」心大心細,之後重症那些又覺得自己堅持得到,等平台那邊,但之後又支持不到,最後想叫救護車已經太遲。

消防處的平台推出短短一天,消防處助理處長黃鎮業周一表示,截至同日早上8時已接獲超過4千宗求助,正在處理,期望同日可將300個案送到社區隔離設施。他說,服務主要為方便居住環境不適合在家隔離人士。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