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新設「特首政策組」 評論:舊酒新瓶但政治光譜變得單一

2022.12.21
港府新設「特首政策組」 評論:舊酒新瓶但政治光譜變得單一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成立「特首政策組」,以提升政府對長遠和策略性議題的研究和倡議能力。
路透社資料圖片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早前《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特首政策組」,以提升政府對長遠和策略性議題的研究和倡議能力。港媒報該小組籌備已殺青。前港府「中央政策組」成員劉夢熊認為,「特首政策組」只是舊酒新瓶,而且預料新班子會「清一色」,傾向與中央保持一致,不像當年「中央政策組」能夠反映香港民意。香港官員近來屢被質疑不懂揣摩北京上意,制訂政策又備受市民批評。

李家超在今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成立「特首政策組」。港媒《星島日報》周三(21日)報道,「特首政策組」的籌組工作已大致完成,將會由香港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執掌,待特首上京述職完畢後,最快下周正式公布政策組班子名單。

前「中央政策組」顧問:「特首政策組」只是換了個名

前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曾於2006至2007年在曾蔭權政府中出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他周三接受本台訪問時認為,「特首政策組」的性質與「中央政策組」分別不大,「只是換了個名」,不過現時社會環境不同,預料政策組成員成份「清一色」。

劉夢熊說:當時「中央政策組」的分布,政界、商界、學界都有人選,左、中、右(派)都有,整個「一國兩制」當時的運行得比較正常,基本符合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初衷,「一國兩制」的環境有包容性,容納社會多元化的聲音,所以當時立法會或地區直選,基本上都能反映香港民意的比例,但現時當然不同,搞成清一色。

更準確揣摩中央上意? 應拿捏好「一國兩制」分寸

劉夢熊相信融入國家會是「特首政策組」未來其中一個工作重心,另外也要解決深層次問題,包括如何吸引資金以及人心回歸。

對於近日社會上批評港官不懂揣摩北京上意,尤其在抗疫問題上「跟車太貼」,劉夢熊認為,「特首政策組」不應只做傳聲筒或應聲蟲,否則只會破解一國兩制,損害香港核心利益。

劉夢熊說:「特首政策組」顧問應該要按習近平的指示,堅持一國原則,尊重兩制差異,在這方面拿捏好分寸,給特首提出中肯的意見。現在單純與中央保持一致,只是強調一國原則,沒有尊重兩制差異,走向一左二窄的錯誤傾向,對香港保持金融國際航運中心不利。

今屆政府增添多個公務員職位 

劉夢熊又指,過往港府是按「精兵簡政」原則辦事,但目前增設職位眾多,質疑增加行政開支,是否能達到辦實事的效果。

除了「特首政策組」,李家超今屆政府進行架構重組,並增添多個公務員職位,新政府由三司十三局,擴大至「三司、三副司長、十五局」。按有關方案,港府要額外增添13名政治委任官員和57個公務員職位,比原本架構每年額外增加9500萬港元薪酬開支。

據報,「特首政策組首席智囊」黃元山的職級會是首長薪級第八級,即月薪約31萬港元,略低於局長及特首辦主任的約36萬。資料顯示,黃元山是「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曾在多家國際銀行任職。李家超競逐特首時,黃元山是他的競選辦副主任,主力協助撰寫政綱,表現深受李家超賞識。由於黃元山是現任立法會選委界別議員,他加盟政府後,立法會選委界別將要進行另一次補選。

過往「中央政策組」成員來自不同政治光譜

「中央政策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於1989年成立,當時職能為負責審視特定政策議題,輔助當時布政司署(Government Secretariat)的工作。1997年7月起,主要職能為向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2018年4月1日,前特首林鄭月娥將「中央政策組」改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主要負責政策研究及創新和跨部門協調工作。

過往出任「中央政策組」(中策組)的成員來自不同背景,例如2002至2012年,中策組首席顧問為劉兆佳,曾德成、李明堃甚至是資深媒體人、政論家劉細良等,亦在不同時期擔任過顧問。

而在1989年,首任中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Leo Goodstadt)是沒有公務員背景的經濟學家,他邀請出任非全職顧問的人士來自不同黨派,包括前工聯會陳婉嫻、民建聯程介南、民權黨陸恭蕙、目前因涉「支聯會案」被控煽顛的前職工盟李卓人等都名列其間,至於全職顧問更找來民建聯總幹事鄭艾倫。香港時事評論員、經濟學者練乙錚亦於1998年至2004年,即董建華時期擔任過中策組全職顧問,他曾於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任教,隨後擔任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

記者:董舒悅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