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新设「特首政策组」 评论:旧酒新瓶但政治光谱变得单一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早前《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特首政策组」,以提升政府对长远和策略性议题的研究和倡议能力。港媒报该小组筹备已杀青。前港府「中央政策组」成员刘梦熊认为,「特首政策组」只是旧酒新瓶,而且预料新班子会「清一色」,倾向与中央保持一致,不像当年「中央政策组」能够反映香港民意。香港官员近来屡被质疑不懂揣摩北京上意,制订政策又备受市民批评。
李家超在今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提出要成立「特首政策组」。港媒《星岛日报》周三(21日)报道,「特首政策组」的筹组工作已大致完成,将会由香港智库组织「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立法会议员黄元山执掌,待特首上京述职完毕后,最快下周正式公布政策组班子名单。
前「中央政策组」顾问:「特首政策组」只是换了个名
前全国政协委员刘梦熊曾于2006至2007年在曾荫权政府中出任「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他周三接受本台访问时认为,「特首政策组」的性质与「中央政策组」分别不大,「只是换了个名」,不过现时社会环境不同,预料政策组成员成份「清一色」。
刘梦熊说:当时「中央政策组」的分布,政界、商界、学界都有人选,左、中、右(派)都有,整个「一国两制」当时的运行得比较正常,基本符合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初衷,「一国两制」的环境有包容性,容纳社会多元化的声音,所以当时立法会或地区直选,基本上都能反映香港民意的比例,但现时当然不同,搞成清一色。
更准确揣摩中央上意? 应拿捏好「一国两制」分寸
刘梦熊相信融入国家会是「特首政策组」未来其中一个工作重心,另外也要解决深层次问题,包括如何吸引资金以及人心回归。
对于近日社会上批评港官不懂揣摩北京上意,尤其在抗疫问题上「跟车太贴」,刘梦熊认为,「特首政策组」不应只做传声筒或应声虫,否则只会破解一国两制,损害香港核心利益。
刘梦熊说:「特首政策组」顾问应该要按习近平的指示,坚持一国原则,尊重两制差异,在这方面拿捏好分寸,给特首提出中肯的意见。现在单纯与中央保持一致,只是强调一国原则,没有尊重两制差异,走向一左二窄的错误倾向,对香港保持金融国际航运中心不利。
今届政府增添多个公务员职位
刘梦熊又指,过往港府是按「精兵简政」原则办事,但目前增设职位众多,质疑增加行政开支,是否能达到办实事的效果。
除了「特首政策组」,李家超今届政府进行架构重组,并增添多个公务员职位,新政府由三司十三局,扩大至「三司、三副司长、十五局」。按有关方案,港府要额外增添13名政治委任官员和57个公务员职位,比原本架构每年额外增加9500万港元薪酬开支。
据报,「特首政策组首席智囊」黄元山的职级会是首长薪级第八级,即月薪约31万港元,略低于局长及特首办主任的约36万。资料显示,黄元山是「团结香港基金」高级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曾在多家国际银行任职。李家超竞逐特首时,黄元山是他的竞选办副主任,主力协助撰写政纲,表现深受李家超赏识。由于黄元山是现任立法会选委界别议员,他加盟政府后,立法会选委界别将要进行另一次补选。
过往「中央政策组」成员来自不同政治光谱
「中央政策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部门,于1989年成立,当时职能为负责审视特定政策议题,辅助当时布政司署(Government Secretariat)的工作。1997年7月起,主要职能为向行政长官、政务司司长和财政司司长提供意见。2018年4月1日,前特首林郑月娥将「中央政策组」改组为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主要负责政策研究及创新和跨部门协调工作。
过往出任「中央政策组」(中策组)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例如2002至2012年,中策组首席顾问为刘兆佳,曾德成、李明堃甚至是资深媒体人、政论家刘细良等,亦在不同时期担任过顾问。
而在1989年,首任中策组首席顾问顾汝德(Leo Goodstadt)是没有公务员背景的经济学家,他邀请出任非全职顾问的人士来自不同党派,包括前工联会陈婉娴、民建联程介南、民权党陆恭蕙、目前因涉「支联会案」被控煽颠的前职工盟李卓人等都名列其间,至于全职顾问更找来民建联总干事郑艾伦。香港时事评论员、经济学者练乙铮亦于1998年至2004年,即董建华时期担任过中策组全职顾问,他曾于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任教,随后担任科大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