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昔日全球貨櫃龍頭地位,近年已被中國內地多個城市取代,失勢下就連港口用地亦恐遭瓜分。其中,青衣聯合船塢已向城規會提出申請,連同附近港府土地,建議改建逾1.5萬個住宅單位及設遊艇俱樂部,打造「新版」黃埔花園。有分析認為,是發展商對港口業務前景看淡的「警示」,又指該位置屬港口支援「重地」,難另尋新址,故若今次成事,不排除香港港口設施將逐步「送中」,喪失自主。
建議改劃興建逾 1.5 萬個住宅單位
據香港城規會資料,長和集團旗下的「香港聯合船塢集團」,申請擬將青衣市地段第108號餘段、青衣市地段第80號,以及毗連已閒置多年的政府土地,發展為私人住宅及公共房屋,涉及總面積達約19.9公頃,當中聯合船塢現有工業用地面積佔約10公頃。
有關申請文件又提及,南部可興建34座27至48層高的私人住宅大廈及遊艇俱樂部,北近青馬大橋則興建10座22至34層公共房屋大廈,將合共提供逾1.5萬個住宅單位,當中私人住宅數目佔逾1萬個,等同昔日同以船塢用地改建的黃埔花園。
翻查資料,青衣聯合船塢一帶用地鄰近作為全球10大港口的葵青貨櫃碼頭,提供港口主要工業支援設施,包括油庫、船塢、大型化工、物流,為遠洋船隻補給等。
評論:發展商預視港口業務前景慘淡
前葵青區議會副主席張文龍向本台稱,港府過往雖曾多次研究該處用地,但該些設施難以遷移,加上社會反對聲音強烈,故一直只規劃作工業用途,而今次發展商如此「有信心」申請改劃,是港口業務前景慘淡的「警示」,反映發展商不看好前景,逐步放棄香港港口業務。
張文龍說:其實香港可以找到搬遷這些設施的地方真的不多,所以他們(長和集團)這次如此有信心申請改劃,我相信地產商已與政府內部試探過一些口風。而在珠三角地帶,不一定需要有香港的碼頭,我相信他們已認為留下香港港口的必須性降低了。參考上海等內地城市,其搬港口多數直接遷往另一個市鎮,故我估計一旦香港港口要搬走,就不會再於香港有業務。
據最新數字,香港以葵青碼頭作為主要港口,貨櫃吞吐量全球排名已經跌至第9位,近年一直被穩坐「一哥」的上海、寧波及深圳等內地城市超越,去年吞吐量甚至大跌11.7%,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
事實上,自林鄭月娥政府開始的「土地政策研究」,至今已有不少政策討論搬遷葵青碼頭,包括將部分設施和業務遷往大灣區,以騰空土地用作解決房屋問題。
本土研究社:關乎香港城市命脈的業務 不應隨便撤走
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向本台分析,他指港府積極配合國家政策勢要解決房屋問題,對發展商「是一個好時機,增加獲批成數」。不過,黃肇鴻指出,雖然香港港口衰落,但不代表要放棄,指涉事用地是重要港口「補給重地」,且是「策略性用地」,為葵青碼頭周邊提供成熟的基建配套設施,不應隨便撤走。強調是關乎香港城市命脈的業務。
他認同,今次反映發展商「不看好」香港港口業務前景,趁現時地價便宜,補地價下降,寧願賣樓賺錢,又指港府積極配合國家政策勢要解決房屋問題,形容「是一個好時機,增加獲批成數」。不過,黃肇鴻指出,雖然香港港口衰落,但不代表要放棄,強調是關乎香港城市命脈的業務。
黃肇鴻說:香港由一開始就是港口城市,雖然正衰落,但也是重要的,佔香港GDP有一定百分比,故完全放棄是一個問題,香港有否其他經濟支柱支撐?另基本的城市功能,如果因為港口縮小,又沒有油庫,沒有船來香港,貨物要經第3地才可到港,未來疫情怎麼辦?有很多事情將受制於其他地方,風險也增加了。
據港府2022年立法會 文件資料,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立法會會議上,答覆葉劉淑儀議員問及釋放葵青貨櫃碼頭部分用地以作發展時,稱香港超過9成的貨運量經由水路運輸,貨物包括食品、飲品、藥物、建築材料及其他日常生活必需品等,2019年新冠疫情時,香港貨櫃碼頭對供應維持穩定是「極為重要」。陳帆當時強調,「香港有必要保留自身的貨櫃碼頭和目前的處理量」,而葵青碼頭周邊已有成熟的基建配套設施,不應改變。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