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協新聞自由指數創10年新低 94%受訪記者指「黎智英案」損害大
香港的出入境及新聞自由再引起爭議,據《HKFP》報道,曾於北京被捕、被指危害國家安全的《彭博》記者范若依(Haze Fan),申請工作簽證到香港《彭博》分社工作,但被港府拒絕,最終她被安排在倫敦歐洲總部工作。而香港記者協會周二(20日)亦公布《2023年度新聞自由指數調查》報告,新聞從業員對「新聞自由指數」評分,創2013年自有調查以來的新低。94%認為「黎智英案」對新聞自由造成極大或頗大損害。公眾評分自2019年到谷底後,近5年一直保持平穩,今年甚至微升0.8分,至42.2分。有時事評論員認為,這反映公眾已適應了新聞自由惡化,是溫水煮蛙的結果。
記協今年3至5月訪問251名新聞從業員,同時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3月訪問1007名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調查結果顯示,新聞從業員對香港新聞自由的評分為25分,按年下跌0.7分。對比2013年首次調查的42分,已下跌了17分。業內人士評分下跌的主因,是「批評特區政府時有顧忌」下跌0.4分、「法例確保可獲取所需資訊」下跌0.3分、以及「監察功效」下跌0.2分。
公眾對新聞自由的評分2019年後趨平穩
公眾對新聞自由的評分為42.2分,按年微升0.8分。但在「新聞立場多元化」的評分下跌0.2 ,認為香港不同新聞機構的取態愈趨單一。另外,只有13%公眾認為,過去一年新聞自由狀況有改善,較去年減少6%;53%公眾認為過去一年新聞自由倒退,較去年增加7%。
香港記協主席鄭嘉如表示,業界和公眾對新聞自由的看法有差距,是因為在製作新聞的過程,業界看到受限之處:「這三個因素,分歧和公眾評分相差比較大,我相信是公眾經常留意到,新聞發布之後的成品,但未必會考慮例如自我審查,他們做採訪、寫稿或者剪片時有沒有顧忌,這些可能公眾未直接留意到,反而新聞工作者才知道。」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公眾不是站在傳媒的第一線,無法直接感受到前線傳媒工作者所面對的壓力和危險,感受自然隔了一層:「香港新聞自由,由2004到2014已經有很多漸進式的壓縮,只不過普羅大眾在這個過程裡面,不是一下子感覺得到被針刺那種痛,而慢慢適應了這種痛。現在的情況就恰恰證明了官方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潛移默化,壓縮了公眾對信息的要求,其實是一種愚民政策。」
「最影響新聞自由」5件事
至於「最影響新聞自由」的5宗事件,94%新聞從業員認為,「黎智英被控違反《國安法》案件開審」對新聞自由有極大或頗大損害;92%認為是「《基本法》23條立法」; 90% 認為是「政府拒絕曾來港採訪反修例運動的外國記者入境」;88% 選「《南華早報》記者在北京採訪後被失蹤」;85% 揀「《明報》結束尊子的政治漫畫專欄」。
對未來新聞自由的看法,鄭嘉如認為,除非整體客觀情況改變,業界指數短期內好難好轉,未來幾年未必會急速「插水」,保持平穩已是最樂觀情況。
記者:鍾廣政(台北) 編輯:陸南才 網編:陳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