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國安法和23條在國際的影響

0:00 / 0:00

香港立法會周二(19日)通過 23條,西方國家反應迅速,英、美、日,歐盟在24小時內發出讉責聲明。用詞比2020年通過國安法時更嚴厲,有人權組織預計,根據西方國家的反應,可以預計香港很快會被孤立,營商環境惡化,香港最終都要全面依靠大灣區。

翻查本台歷年報導,比較國際社會對兩條惡法立法的反應,外國政府和組織對23條的批評,比《港區國安法》嚴厲得多。

人權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監羅傑斯(Benedict Rogers),近年來不斷就香港問題向西方國家游說,他對本台表示,相較香港2020年實施《港區國安法》,今次國際社會對23條立法反應更大,形容這是「預料之內」,因為23條刑罰更重,而且有域外法權,牽涉外國人在香港的利益。

羅傑斯說:「我認為首先憂慮的是,這個新法律對香港的基本人權、公民自由和法治的影響。但我也認為人們對香港的商業影響非常擔憂,因為這牽涉非常模糊的間諜、竊取國家機密、擁有國家機密條款,潛在地可能對進行正常研究、市場研究、公司盡職調查的企業產生影響,我認為這是(外國)政府如此擔憂的另一個原因。」

羅傑斯擔心,香港將會被西方國家孤立,政治和經濟上都會被逼更靠向中國大陸,而隨著外資離開,營商環境亦會進一步惡化。

綜合本台歷年報道:國際社會對23條的批評少但嚴厲

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國務卿蓬佩奧早於2020年5月21日,即全國人大會議公布「港版國安法」草案條文的前一日,已經開腔批評中國強行立法的意圖。其後,在北京正式通過《港區國安法》前一日,美國商務部、白宮官員、香港美國商會、前港督彭定康、總統蔡英文及台灣朝野接力驳斥《港區國安法》。

到2020年5月28日,《港區國安法》正式在北京通過,美、英、澳、加四國外長發聯合聲明。

「外國勢力駁嘴隊」之後更增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英國外相藍韜文、澳洲、加拿大和新西蘭政府、德國國會、聯合國人權專員辦事處、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創辦人兼主席施瓦布為及全球86個人權組織。

《港區國安法》雖然已通過,但國際社會迴盪不絕,直到2020年12月9日本台才沒有再跟進《港區國安法》。

相較之下,國際社會對23條的批評最早在2024年2月1日,即23條草案正式公布前一個月,已經出現,台灣陸委會擔憂23條影響香港「選舉」制度。隨後,「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前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Hanscom Smith)、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學院亞洲法中心以及英、美政府都有開腔發表意見。

23條審議期間,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kolas Burns)在3月11日突低調訪港兩天,出席外國記者會的閉門會議,並與美國駐港總領事梅儒瑞(Gregory May)就23條交換意見;他在三日後接受彭博訪問時公開表達對23條的憂慮。另一方面,美國會委員會(CECC)去信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反對第23條,要求美國政府保護在港的美國人和機構,加強制裁香港官員,提高對香港的旅遊警示。

23條通過的同一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發表嚴厲聲明,稱23條立法是「加快了香港由開於社會走進封閉的進程」,他又指,由一個「不是民選的立法會」火速通過的法例,條文含糊不清,而且缺少公眾討論,美國政府會毫不猶豫地譴責負責的港府官員。前港督彭定康更直言,23條是「香港人權和法治棺材上的另一根大釘」。歐盟、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及其他約80個組織和公眾人物都於立法同日發表了較以往更強硬的聲明。

在具體行動方面,各國政府有力地回應《港區國安法》立法。英國、澳洲、加拿大及日本先後改變移民法規,以人道援助為理由,設立特別渠道接納香港人入籍。 加拿大、英國和新西蘭又宣布暫停執行與香港的引渡協議。美國和加拿大終止敏感軍用物品及防衛裝備出口至香港,前者更限制美國國防及兩用技術出口。

另外影響更深遠的是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提案的《香港自治法》得到通過,簽署成為法律,美國行政部門制裁中港官員,包括前特首林鄭月娥、現任特首李家超及現任保安局局長鄧炳強,令到三人都不能開設銀行戶口,需要以現金出糧,他們更因制裁令不可以接見西方社會的官員。

記者:江穎(華盛頓)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