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屿】15环团及关注组 批环评研究敷衍了事

2021.11.23
【明日大屿】15环团及关注组 批环评研究敷衍了事 港府于2018年提出「明日大屿」计划,但近日提交环评研究工程项目简介至环保署时,却罕有地将一个计划「斩件」成3部分,当中内容亦不完善。
粤语组制图

港府于2018年提出「明日大屿」计划,但近日提交环评研究工程项目简介至环保署时,却罕有地将一个计划「斩件」成3部分,当中内容亦不完善,甚至连填海边界、填海明确用途均没有,只说视乎中部水域研究再作进一步研究。15个环保及关注团体周二(23日)召开记招,批评港府回避公开关键的决策文件及进行完整的策略性环评,率先「偷步」提交简介至环评程序,犹如将「应有的法定程序扫到地毯下面」。 

口号:盲推填海毁生态 煞停环评脱苦海!

15个环保及关注团体周二召开记招,批评政府回避公开《香港2030+策略性环境评估报告》等关键文件,及进行完整的策略性环评,率先「偷步」提交「明日大屿环评研究工程项目简介」至环评程序,是工程凌驾环境,促请环保署否决该份简介。 

他们指,早在数年前《香港2030+策略性环境评估报告》已完成,当中应该列明所有可能的潜在土地供应选项,但当局至今未有公开完整报告,团体质疑是营造「非填海不可」假象。 

15个环保及关注团体批评港府回避公开关键的决策文件及进行完整的策略性环评。(文海欣 摄)
15个环保及关注团体批评港府回避公开关键的决策文件及进行完整的策略性环评。(文海欣 摄)

刘祉锋:简介空洞 港府无视程序「跳步」

环谘会前成员、绿惜地球总干事刘祉锋认为,简介只字未提工程如何符合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明显与环境部门订立的政策背道而驰。他也批评简介内容异常空泛,而且当初政府在立法会申请拨款作前期研究时,说会做「概念可行性的研究」,如果可行才继续下一步做策略性环评、继而再做环评,但现在「跳步」犹如将「应有的法定程序扫到地毯下面」。 

刘祉锋说:我坐了在环谘会6年,看过无数的环评,全部清晰说明工程的范围大小、落点在哪,这才看到顾问指这个地方加了这项目,周遭极有机会受影响的群众。你不清楚说明在哪里、有多大,怎样估计、评估其影响?如果这样也做了精准评估,真的教科书也要改写。 

环谘会前成员刘祉锋则认为港府「跳步」犹如将「应有的法定程序扫到地毯下面」。(邓颖韬 摄)
环谘会前成员刘祉锋则认为港府「跳步」犹如将「应有的法定程序扫到地毯下面」。(邓颖韬 摄)

港府「斩件式」交简介 刘祉锋批不理智 

对于当局罕有地「斩件式」交简介,被质疑是否有意减低工程对生态带来的整体累积影响,刘祉锋认为,项目一定要以整体完整性去看。 

刘祉锋说:假设(人工岛)填海批准了,但仍有两部分例如连接路、维港水域要填海这些,若果将来不通过不批准,那么如何前往(人工)岛?你不可以将他断了,没有交通接驳,那么就得物无所用,变成废岛,政府怎会这么不理智地斩开、分开来做? 

环保团体强调,当局有必要在开展法定环评前,先进行全面策略性环评,研究所有可行的替代选项,以及更宏观地检视各选项与邻近工程的环境承载力,否则难以估计空气、海洋生态等方面的累积影响。 

环评往往低估影响 环团忧威胁全球「濒危」物种

另外他们批评,过往环评低估对海洋生态影响,当中建议的补偿措施都未见成效,他们担心「明日大屿」项目将重蹈覆辙。其中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副会长麦希汶提到,北大屿水域原有约40条中华白海豚栖息,但2016年港珠澳大桥完工后,中华白海豚绝迹于该3000公顷水域,是施工范围的18倍,超出当初的评估,中华白海豚亦已升级为「易危」。她说「明日大屿」有机会令中华白海豚及江豚绝迹于香港,并直接威胁到全球「濒危」香港双足蜥等。她认为要避免这些影响,便要慎重检视现时有何不涉及填海的选项。 

麦希汶说:在一个项目的环评中,过去港珠澳大桥也好、第三跑填海也好,其实他们评估海豚损失的栖息地,最多只限于施工范围内。例如以港珠澳大桥为例,事实放在眼前,海豚受到的影响范围其实非常广阔,而且超出我们的想像。这个经验告诉我们,其实一个项目环评很容易出现评估偏差,其实愈大的工程出现的偏差愈大。 

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副会长麦希汶说环评往往低估对海洋生态影响。(邓颖韬 摄)
香港海豚保育学会副会长麦希汶说环评往往低估对海洋生态影响。(邓颖韬 摄)

绿色和平:环保署有责任做好把关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陈可淳总结,环保署有责任做好把关。 

陈可淳说:当土木工程处拿一份不合格的环评出来时,其实(环保署)更应紧守专业,不要让工程凌驾环境而否决这份环评简介。他未完整披露其实香港人仍有甚么选择外、及未做好一个完整策略性环评前,其实不应该再做任何推进环评的程序,应该搁置。如果你真的要做谘询,应该聆听民意,优先发展近2千公顷、未纳入规划的棕地。 

「简介」未清楚交代填海边界 亦没准确列明用途

为期两周的「明日大屿环评研究工程项目简介」公众谘询将于本周四(25日)结束,港府本月12日已将简介罕有地「斩件」成3部分提交环保署,分别涉「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工程」、「交椅洲人工岛发展」和「香港岛—大屿山东北连接路」,但提交时,中部水域人工岛的勘查研究并未完成,预料约2024年底方完成。 

简介仅称总填海面积约1000公顷,但并未清楚交代交椅洲人工岛的填海边界,仅展示填海水域范围,简介更表明填海位置只属暂定性质及只作指示之用,并视乎中部水域研究的设计发展及环评研究的结果。对于填海用地有何用途,简介亦没有明确表明,只提供「可能清单」例如可能兴建海水化淡厂、焚化炉等,具体位置均没有,并同样表明「上述土地用途及基建设施的走线、规模及/或位置需于中部水域研究作进一步研究」。比较之下,「机场三跑填海工程」的简介则清晰列明填海范围及布局等。 

「简介」仅展示填海水域范围。(土木工程拓展署图片)
「简介」仅展示填海水域范围。(土木工程拓展署图片)

按照环评条例,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研究的最初阶段要先提交一份工程项目简介,之后开展正式环评研究,评估报告获批后,最后要得到环保署署长批出「环境许可证」,工程方可动工。 

记者:文海欣 责编:张薇 网编:林咏华

新增评论

请将评论填写在如下表格中。 评论必须符合自由亚洲电台的 《使用条款》并经管理员通过后方能显示。因此,评论将不会在您提交后即时出现。自由亚洲电台对网友评论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敬请各位尊重他人观点并严守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