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移交25年】民調指認「我是香港人」創5年新低 分析:移民潮下留港者以「搵食」為重

0:00 / 0:00

香港「50年不變」承諾進程踏入一半,香港民意研究所(香港民研)周二(21日)發表最新一份民調,顯示在香港,認同「香港人」身份的指標繼續稱冠,但分數呈現跌勢,更創5年來新低,30歲以上受訪者開始傾向認同「中國人」身份,而18至29歲青年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只得2%,仍處於低位。多位香港學者分析指,在移民潮下,留下的30歲以上港人傾向以「搵食」為重,故較多「技術性」地轉向認同中國人身份。而新一屆港府在促進國民身份認同的大局上,面對曾經「反叛」的青年一代的策略是「放棄」抑或「拉攏」,值得社會留意。

香港七一回歸臨近,香港民研周二(21日)發表「一國兩制25周年中期民情總結」之「市民身份認同感總結」的民調。該調查在5月31日至6月5日隨機抽樣,成功以電話訪問 1000 名18歲或以上操粵語的香港居民。

30 歲以上自稱「中國人」身份增多

調查顯示,「香港人」身份認同指數達75.4分,繼續排榜首;其餘依次分別是「亞洲人」(69.3分)、「中華民族一份子」(65分)、「世界公民」(63.3分)、 「中國人」(61.5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53.6分)。

雖然「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繼續排榜尾,但對比半年前的指數均顯著上升約0.4分。相反,「香港人」的指標延續2019年後出現的跌勢,較半年前跌0.6分,再創 2017年 6 月以來新低。

若以「香港人」和「中國人」身份對立比較,讓市民在「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4項中,選擇自己最認同的身份,結果均顯示,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高於「中國人」,與半年前的調查結果相若。

值得留意是,以年齡劃分,發現在18至29歲組群中,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達76%(所有年齡總體比率為39%),比過去兩次調查都有所上升;而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與近年相若只有2%(所有年齡總體比率為18%)。

相反,30歲至49歲組別和50歲或以上組別受訪者認同是「中國人」有上升趨勢,愈來愈少認同為「香港人」。

反送中運動後 留港者心態和身份認同有所調整

時事評論員袁彌昌認為,香港自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的政局動盪,要離開香港的人相信已「走得七七八八」,而今次民調反映本身對政治現況有所不滿,但又繼續留下來的港人,特別是30歲以上,在心態和身份認同開始有所調整。

袁彌昌說:30歲以上的港人是處於經濟上的收成期,他們知道雖不一定在中資公司工作或與大陸有直接聯繫,但在香港工作有很大程度是與中國有關。在此大環境下,特別對於這些經濟上特別敏感的市民,是有身份認同變化。其實亦反映香港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身份認知上要有一定看法才可在此立足。

「放棄」抑或「拉攏」青年人 值得社會留意

袁又指出,是次調查亦反映一個重要數據,在2019年後,年輕一代對自認為「香港人」仍非常強烈。執政者對青年人的策略是「放棄」抑或「拉攏」,以達至整體人心回歸,值得社會留意。而今次結果反映,30至49歲一輩開始較認同「中國人」身份,或令官方有所鼓舞,顯示只要年輕人至一定人生階段,當經濟條件獲改善,例如已置業,身份認同感會出現「轉軚」,這對未來北京「人心回歸」的工作帶來啟示。他又留意到,執政者近期在不同媒界的兒童節目和教育,明顯瞄準幼童宣傳意識形態,及早令未來青少年建立國民身份認同感。

當權者搞好民生才可挽回人心 勿強求政治絕對表忠

香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講師黃志偉則形容,當權者未來「挽回人心」工作「非常艱鉅」,建議有「武官治港」形象的新一屆政府必須「做實事」,著力改善民生,並廣納百川,以賢能者為先,令不同族共融合作,才真正有助香港穩定發展,亦更符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多元價值,否則只顧以強硬手段強行要求港人「絕對忠誠」,會適得其反。

黃志偉說:當權者不應只關心政治上的絕對表忠,要求清一色,再重新收拾舊山河,有機會錯失重要發展良機。因為外圍有很多國家競爭,如新加坡,如果只顧政治,對國家、香港發展、香港人的向心力和對香港的貢獻,都會大打折扣。幫自己、國家發展促進,不一定要以盡忠和絕對教條,這是不能反映現實。

黃志偉補充,在《港區國安法》時代下,法律界線模糊,令市民擔心動不動就違法,難以免於恐懼地生活和順所欲言,「若當權者無法真正讓港人安居樂業,又如何有取悅人心可言?」

記者:李若如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