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米疑雲再起,繼日前大陸及非洲國家尼日利亞,雙方同時否認在大米交易中,發現有“塑膠假米”後,香港近日亦懷疑有“塑膠假米”滲入市場,食環署證實收到兩宗市民投訴,指分別在連鎖酒樓及連鎖快餐店,所提供的米飯有如橡筋堅韌,質感似膠粒。有食物安全專家指出,大米經高溫煮沸後便會溶解,不可能像塑膠粒。她認為被指有問題的米飯,當中可能混有其他食材。(黃樂濤 報道)
近日有市民表示在旺角“稻香超級漁港”進食鰻魚炒飯時,發現米飯質地似橡筋,疑似含有膠質的“假米”,又有市民於上水 “大家樂” 快餐店購買外賣“鹹魚雞粒炒飯”,表示米飯口感似膠粒,其後更感到身體不適。
監管部門“食環署”回覆本台時證實,本月8日及10日,分別接獲有關旺角1間食肆及北區1間食肆的投訴個案,現已聯絡投訴人收集個案資料及食物樣本,正等候化驗結果。
被投訴的“大家樂”快餐店,企業傳訊部以電郵回覆本台查詢時表示,大家樂集團一向重視食物安全,非常關注本台有關查詢,又指集團有嚴謹的採購指引及政策,有嚴格的標準、質量監控及抽驗程序,確保食材及產品符合安全及質量要求,強調供應的貨品全部符合政府安全規定。
而“稻香超級漁港”的客戶服務熱線則顯示線路繁忙,未能接通。
對於市面出現疑似假米,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食品科技及安全課程主任”方麗影周三(11日)對本台表示,其實米飯是容易變得糜爛,不可能像膠粒,她指市民可自行測試米飯的真偽,而所謂的“假米”,亦可能是其他食材。
方麗影說:因為米經過我們高溫加水煮熟之後,澱粉質吸水遇熱就會糊化,再煮久一點,就可以看見它變成粥,是全部溶解的,很簡單的,將一些有懷疑的飯,將它們放在水中煮,在過程中,炭水化合物就會溶,然後將橡筋性的物質取出,看看究竟是屬於膠,或者是其他食材,例如海哲等等,我感覺上是沒有這種假米的。
她表示,現在部份食肆為了增加米飯的口感,可能加上一些配料,故呼籲市民不必太緊張。
方麗影說:可能(食肆)加了一些增加口感的東西,例如一些菜頭、海哲絲及海哲皮等等,很多這些新型的食物,市民可能不習慣,或者未吃過的,某程度上,我覺得大家要公道點,將這些他們(市民)懷疑的東西取出,逐一抽絲剝繭,從而求證,這樣便對雙方公平吧。
而香港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對本台表示,人類吃了含膠質的米飯,很快便會感到身體不適,根本就沒有可能長期進食含有塑膠的米飯。
楊超發說:我諗很難消化膠質物體,會阻塞胃的功能,影響到一個人不開胃,及會作嘔作悶,如果大量吃下去,3小時內應該會感到不適,如果小量就可能落到小腸,但都不會被消化。
記者問:是否吃了一碗飯已經感到不適了,是否不可以長期吃膠質的物體?
楊超發說:是的,是的。
較早前英國“衛報”報道,非洲國家尼日利亞查獲相信來自中國的假大米102袋,共重2.5噸。這批假米用“塑料”制造,仿真度高,手感和一般大米無異,但有一股化學品的味道,煮過後質感會變黏。但是,其後尼日利亞及中國均否認有假米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