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應對日本核廢水手法大不同 港府禁入口不禁手信做法矛盾

0:00 / 0:00

日本宣布自周四(24日)中午起開始排放核污水,同屬華人地區的中國、香港及台灣,各有不同態度。中國除了拋出禁令禁海產及水果,亦繼續炮轟日本;而香港則宣布禁止來自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但卻容許市民從禁令地區買手信回港,做法矛盾,更未與「國家」一致同時禁水果;而與日本一直友好的台灣,不論官方或民間都表現冷淡,未有大動作。

日本排放核廢水,港府如臨大敵,周三(23日)下午多個部門召開聯合記者會,連天文台都有出席。當局指,擴大日本進口食品禁令範圍至10個都縣的食物安全命令,刊憲在周四凌晨起收穫、製造、加工或包裝的活生、冷凍等方式保存的水產、海鹽及海藻,一律禁止輸入香港,未有講禁令何時取消。

政府一直以保障市民健康為由擴大禁令,但有記者質疑,澳門限制旅客從日本帶水產類手信入境,為甚麼香港人可以帶手信回來。食物環境衞生署署長楊碧筠表示,希望交給消費者和市場去決定是否食用,但強調手信只限自用或送禮,如果涉及販售將違反禁令。

楊碧筠說:自己去到日本,手信帶一些日本當地的食材,返來自己去自用,又或者免費送給親友的話,不會受限於這個命令。特區政府經過研判之後,已經確認了十都縣的水產品其實有一定的食安風險,我們不會建議市民,去這些地方採購當地的水產品自用或者送給其他人。

官員避談會否跟隨中國禁水果

有風險但又讓市民自行決定,港府邏輯明顯混亂,而當記者問到中國禁令還包括港人最愛的水果等農產品,香港是否會跟隨時,相關官員直接跳過避而不答。

至於到日本旅遊食水產會不會受影響,吃了多少才會影響健康?食物安全專員黃宏也沒有給予明確答覆。

黃宏說:魚來說其實都是一個特別的食物,我們一向建議大家適量,亦即不要天天吃,否則風險會更增加。因為風險除了裡面的含量之外,亦都要看你吃多少。

中國戰狼:不希望2023年8月24日成為海洋環境災難日

港官的記者會並沒有再以「戰狼」式措辭指責日本,反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則以「戰狼」口吻,在周三的記者會,強烈敦促日方撤銷錯誤決定,指如果日方一意孤行,就要承擔歷史責任。

汪文斌:公然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和社會,轉嫁核污染風險,將一己私利凌駕於地區和世界各國民衆,長遠福祉之上。極其自私自利,極不負責任,中方表示嚴重關切和強烈反對。

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周三(22日)召見日本大使垂秀夫「提出嚴正交涉」。垂秀夫回應指「不能接受沒有科學根據的措施」,並要求中方停用「污染水」,去描述經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過濾處理的「處理水」,重申排出大海的「處理水」是合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標準。

台灣官方及民間反應冷淡

同為華人社會的台灣,反應相對淡定,官方至今未宣布限制日本水產進口措施。原子能委員會模擬分析後指出,核廢水1至2年後才到達台灣附近海域,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到可忽略的程度。

記者:鍾廣政 責編:李榮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