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修改香港選舉制度,泛民在議會的生存空間遭嚴重擠壓,令倚重黨內議員薪津維繫黨費開支的泛民政黨面對生存問題。而《國安法》下,政黨又擔憂籌款會被冠上「洗黑錢」罪名。學者就認為,雙重夾擊下,泛民政黨未來必須轉型才能維生。(鄭日堯 報道)
去年當局DQ四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促發泛民總辭,但隨著民主派離開議會,它們現實的「生存問題」開始浮現。

其中,香港民主黨過去一年立刻出現了接近一千萬(港元,下同)財政赤字。為求「紓困」,該黨計劃於周三(7日)起至6月1日推出獎券籌款,目標籌款額達400萬元,將於全港設300個街站,並開設晚上捐款系統。籌款委主席袁海文表示,由於民主派總辭後少了議員上繳收入,加上疫情下未能舉辦籌款晚會,同時多名黨員面對司法訴訟,訟費最少達數百萬元,獎券成為近乎唯一籌款方式。
被問到這次籌款是否民主黨參選立法會的風向標,袁海文指籌款金額達標與否和參選立法會是兩回事。
袁海文說:我完全不會說(籌款金額)達標與否,與參不參選立法會有關,完全是兩回事。昨天主席也有説,參選立法會的問題是由委員大會決定,但如果你問我在財政準備上,我反而會考慮,假如我們不去參選的話,要如何繼續營運呢?所以說這次獎券籌款很重要。
自港英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引入選舉後,香港民主派政治團體獲迅速發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黨靠當黨內當選議員上繳的薪津得以維繫以致擴大。但情況隨著民主派全面抵制立法會選舉,及來屆的區議會受到北京封殺,情況就此改寫。
根據立法會文件,每位立法會議員每届最少可獲得1760萬元的薪津,其中包括每月10萬元的薪酬收入,及每年約300萬元的議員津貼,包括辦事處營運開支、醫療津貼、交通開支等。議員部分薪金亦會上繳所屬政黨,以支持黨務發展。雖然議員上繳的收入只佔民主黨總收入約一成,但就憑此養活了黨內大約一百名議員助理,對地區工作起了關鍵作用。
收入劇減小型政黨經營更顯困難
相比傳統民主派大黨,新形勢下小型政黨的生存空間則更為困難。工黨主席郭永健向本台表示,工黨和民主黨所面對的資源問題相近,為了削減開支,由原本3-4個全職職員削減至目前一個職員,工作更顯困難。郭永健又表示,目前工黨有一定儲備,相信財政壓力不會令工黨解散,但同時亦擔心未來資金收入的問題,而與此同時,在《國安法》影響下「現在眾籌風險變得高,動不動就説是『洗黑錢』,所以我們都在找更好的方法來增加收入」。
面對財政壓力,工黨又會否考慮重返議會呢?
郭永健說:我想不會這樣衡量,資源問題還有其他方法彌補,例如向市民籌錢。參選立法會的話,一來是繼續參與立法會的作用很少,二來牽涉原則問題。
學者認為民主派政黨或會轉型尋生存空間
民主派政黨正經歷政治寒冬,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向本台坦言,人大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後,政黨如果得不到政府或北京背後的支持,基本上難以參與選舉,生存空間很小。他相信,民主派政黨日後必需要轉型,才可以尋求發展出路。
鍾劍華說:70年代,香港還沒有立法會普選和區議會選舉前,當時也沒甚麼政黨或打著政黨旗號,但當時有大量各種形式的關注組織和壓力團體。就算不參選也好,在體制外製造雜音,意圖影響政府,保持一定的曝光率。
鍾劍華認為,在現今科技年代,人際及地區網絡已搬到社交平台和通訊科技,相信只要市民有繼續參與社會事務的動機,不可能把公民社會的聲音「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