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美丽岛】北京打压下陷财政困境 香港民主派政团挣扎求存
人大修改香港选举制度,泛民在议会的生存空间遭严重挤压,令倚重党内议员薪津维系党费开支的泛民政党面对生存问题。而《国安法》下,政党又担忧筹款会被冠上「洗黑钱」罪名。学者就认为,双重夹击下,泛民政党未来必须转型才能维生。(郑日尧 报道)
去年当局DQ四名民主派立法会议员,促发泛民总辞,但随著民主派离开议会,它们现实的「生存问题」开始浮现。
其中,香港民主党过去一年立刻出现了接近一千万(港元,下同)财政赤字。为求「纾困」,该党计划于周三(7日)起至6月1日推出奖券筹款,目标筹款额达400万元,将于全港设300个街站,并开设晚上捐款系统。筹款委主席袁海文表示,由于民主派总辞后少了议员上缴收入,加上疫情下未能举办筹款晚会,同时多名党员面对司法诉讼,讼费最少达数百万元,奖券成为近乎唯一筹款方式。
被问到这次筹款是否民主党参选立法会的风向标,袁海文指筹款金额达标与否和参选立法会是两回事。
袁海文说:我完全不会说(筹款金额)达标与否,与参不参选立法会有关,完全是两回事。昨天主席也有説,参选立法会的问题是由委员大会决定,但如果你问我在财政准备上,我反而会考虑,假如我们不去参选的话,要如何继续营运呢?所以说这次奖券筹款很重要。
自港英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选举后,香港民主派政治团体获迅速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政党靠当党内当选议员上缴的薪津得以维系以致扩大。但情况随著民主派全面抵制立法会选举,及来届的区议会受到北京封杀,情况就此改写。
根据立法会文件,每位立法会议员每届最少可获得1760万元的薪津,其中包括每月10万元的薪酬收入,及每年约300万元的议员津贴,包括办事处营运开支、医疗津贴、交通开支等。议员部分薪金亦会上缴所属政党,以支持党务发展。虽然议员上缴的收入只占民主党总收入约一成,但就凭此养活了党内大约一百名议员助理,对地区工作起了关键作用。
收入剧减小型政党经营更显困难
相比传统民主派大党,新形势下小型政党的生存空间则更为困难。工党主席郭永健向本台表示,工党和民主党所面对的资源问题相近,为了削减开支,由原本3-4个全职职员削减至目前一个职员,工作更显困难。郭永健又表示,目前工党有一定储备,相信财政压力不会令工党解散,但同时亦担心未来资金收入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在《国安法》影响下「现在众筹风险变得高,动不动就説是『洗黑钱』,所以我们都在找更好的方法来增加收入」。
面对财政压力,工党又会否考虑重返议会呢?
郭永健说:我想不会这样衡量,资源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弥补,例如向市民筹钱。参选立法会的话,一来是继续参与立法会的作用很少,二来牵涉原则问题。
学者认为民主派政党或会转型寻生存空间
民主派政党正经历政治寒冬,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锺剑华向本台坦言,人大修改香港选举制度后,政党如果得不到政府或北京背后的支持,基本上难以参与选举,生存空间很小。他相信,民主派政党日后必需要转型,才可以寻求发展出路。
锺剑华说:70年代,香港还没有立法会普选和区议会选举前,当时也没甚么政党或打著政党旗号,但当时有大量各种形式的关注组织和压力团体。就算不参选也好,在体制外制造杂音,意图影响政府,保持一定的曝光率。
锺剑华认为,在现今科技年代,人际及地区网络已搬到社交平台和通讯科技,相信只要市民有继续参与社会事务的动机,不可能把公民社会的声音「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