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場案」周二(21 日)續審,控方對前總編輯鍾沛權提及政治人物真誠發表政治主張不屬煽動一說,質疑若受訪者非政治人物,或非真誠發表政治主張,是否即屬煽動?又如何判斷受訪者是真誠相信自己的主張?鍾質疑控方多次重覆提問,「中間一定搵到我自相矛盾、前後不一致地方,呢個唔係好好嘅操作」。辯方律師也不滿控方問題重覆及與本案無關,但法官認為問題有關連,只提醒控方若證人忘記或沒印象,就不得再追問。
鍾強調審批文章時不會考慮文章能否「Sell俾抗爭者」
「立場案」於區域法院踏入第 34 日審訊。控方代表、署理高級助理刑事檢控專員伍淑娟在盤問時,引述梁晃維在專訪中提及「35+令中共黐線」說法,指梁視中央為敵人,字面上令人憎恨中央,但鍾沛權回應,審閱文章時,未曾想過某些主張及陳述會令人憎恨政府;伍隨後再引述專訪另外一段,認為從中可見梁晃維為激烈抗爭者。鍾沛權認為字面清晰,毋須多加演繹,被伍反問「即係你同意我說法?」鍾就表示,單從兩句無法判斷梁晃維激烈與否,但「唔想純粹辯論」,故基於一向對梁的政治路線判斷,認為對方是走相對激烈路線。
伍之後指,曾參與雨傘革命、「反送中」抗爭的人士容易認同梁晃維的理念,容易起共鳴,故文章能夠「Sell俾抗爭者,仲喺比較激烈嘅」,惟鍾並不同意,指梁晃維只是交代自己政治決定根源,「唔覺得sell俾咩激烈抗爭者」。伍再稱學生、年青人或支持激烈抗爭者,會更接受文章理念;鍾就強調在審批文章時不會考慮有關角度。
不滿被多次提問 質疑控方從中可找到自相矛盾回應
鍾在作供期間,曾在提及文章是否屬煽動時,多次指若政治人物真誠表達其政治主張,不屬於煽動。有關說法今在庭上就被控方質疑,指如有關人士不是政治人物,不是真誠發表政治主張,是否就屬煽動?鍾沛權在回應時,指要考慮是否有鼓吹引致即時暴力的風險,而觀察政治人物是否真誠相信自己的政治信念,也是他的編輯觸覺,惟卻被伍質疑那代表並非「根據事實」,並再次以梁晃維的專訪文章,質疑「有冇事實基礎?」
鍾沛權就回應,指自己已經作答,「我反覆講嘅嘢,我覺得我答咗你喇……你不斷問我,我不斷組織,有啲問題問接近十次,中間一定搵到我自相矛盾、前後不一致嘅地方,呢個唔係好好嘅操作。」又稱:「我再答一次,我相信佢真誠地(發表)」,惟卻被伍「總結」為「一唔需要事實基礎,二都冇事實基礎?」而鍾就再次稱「唔係一回咁嘅事」。
舉城邦派為例 叫「香港建國」口號惟反對港獨
控方其後指梁晃維在專訪中提到梁天琦,包括梁在補選中表現出的勇氣、志氣,同時呈上三篇聲稱「噚日散庭時搵返嚟」的《立場》報道,當中提及梁天琦宣布參選 2016年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宣傳包括「以本土主義為綱,以勇武抗爭為實」,又指梁的單張以「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為口號,並要求鍾讀出單張部分內容。控方之後稱,梁天琦最終在補選落敗,得票超過6萬,當時曾在支持者在場大喊「香港建國」,問鍾是否支持者了解梁的政綱是「建國、港獨」?
鍾多次表示不記得當時想法,惟伍仍追問:「依家呢?」鍾就回應,指梁天琦一直予人有分離主義的說法或主張,但最後因參選,曾公開聲明調整主張或路線。鍾沛權又自言,據自己了解,城邦派亦會用上「香港建國」口號,惟「城邦派」提倡文化建國,支持永續《基本法》,反對香港獨立,而當時由於梁天琦是本土路線唯一參選人,故廣泛本土派別人士都會支持他。
余若薇自言「好克制」 法官郭偉健續同意控方提問
伍隨後欲就梁天琦在競選單張指要「揭竿而起」作出提問,即被辯方大律師余若薇打斷,指控方新呈上的證物都不能成為反證,同時質疑提問重複、無關重要,與本案無關,更形容自己「我其實好克制……我覺得真係好遠好遠好遠,尋日就拉登、普京、今日就梁天琦,同我哋文章真係太遠,問題重覆又重覆,我都冇企起身反對,唔代表我認同,而係我知道法官立場,但我覺得係需要少少限度。」
控方就回應,指關於梁天琦的提問,因梁晃維在專訪提及「本土派之後被 DQ、領袖坐監」等說法,鍾在盤問時曾交代「被DQ 、坐監」所指為梁天琦,故要作出相關提問。此時法官郭偉健就同意,控方問題有關連,容許繼續發問,但就提醒證人若已忘記或無印象,就不得再追問或跟進。控方最後回應稱「鋪排緊事實,我盡快。」
伍之後續指,有關資料說明要了解梁天琦參與補選及被DQ等背景,才能理解梁晃維在專訪中的言論,質疑專訪在沒有提供相關資料下,會令讀者更易接受梁的說法。惟鍾則指,審批文章時不會想到要參考不同材料,而政治人物非宗教領袖,讀者不會對他們「講乜就信乜」,就算教徒都不會「毫無保留、毫無質疑、毫無判斷」單向接受灌輸,重申政治人物有其主張倡議,如官方不認同不接受,認為不正當就不應發表,或一旦發表就覺得會有人接納、會帶來危險,變相所有政治主張只能由官方審查能否發表,結果是不會再有反對聲音。
控方假設抗爭派支持者易受誤導 鍾表明不同意
伍淑娟其後以初選結果作出連串推論,稱從非建制派在初選及2019年區議會所得票數推算,指控方整合數據,發現曾出席抗爭派記者會的參選人在初選中共獲30萬票,佔初選總數60萬投票人數的一半,將比例應用在區選的投票情況,得出約有80萬人支持抗爭派路線。鍾就認為,推論或有不準確之處。
她之後續指,投票予曾簽署「墨落無悔」聲明的參選人數字為46萬人,故認為至少有46萬人支持本土抗爭派,得票佔總票數四分之三,再指如把比率放在香港整體民情上,「呢個數喺大好多」;鍾沛權認為,本土派、抗爭派在初選成績十分好,甚至較傳統民主派參選人得票多,承認控方推論不無道理,但可能有盲點,他無法判斷是否可靠。不過,伍之後再提出,進一步假設抗爭派支持者與相信「831有人死」、「新屋嶺有性侵」等人屬同一政治光譜,從而推論這些支持者易受不正確資訊誤導。
鍾明確表明並不同意,伍就回應:「啲資料不正確,咁仲唔係誤導?」鍾重申自己不同意控方概括認為,投票給本土派或抗爭派的人,易受不正確資料誤導,更直指伍的論證「有啲風馬牛不相及,說明唔到你想確立嘅論點」;他又舉特朗普為例,最初競選美國總統時不被看好,結果在「天時地利人和」有民情跟社會問題配合下,最終勝出,提出可能過去長時間累積的社會及政治問題,由於得不到正視,人們最後支持能為他們發表政治訴求的人,即本土路線政治人物,認為伍假設有人易受誤導,再假設他們是某路線支持者,從而論證某路線的人易受誤導,質疑如此推論「好難討論落去」。
爭論初選是否獲國際關注 鍾稱「我不如認咗佢」
伍隨後在盤問中觸及初選是否受國際關注的問題,引述黃之鋒在初選出線參選人聯合記者會上發言,指如政府大規模取消民主派參選資格,會引起國際高度關注。鍾只回應,國際社會一直關注香港政治發展,認為初選是其中一件事,故可推論國際會關注,惟因為國際社會一般關注較宏觀發展,他並不肯定當時國際是否「高度關注」初選。不過,有關說法再次換來控方連番追問,鍾最終稱:「為免糾纏落去,我不如認咗佢,國際社會係咪高度關注初選⋯⋯對我辯護嚟講分別唔係好大,因為我真係冇記憶」。
伍在今天盤問最後,問鐘沛權是否同意黃之鋒指政府DQ是引火自焚。鍾指這是黃之鋒的判斷,自言對政治人物尋求外國制裁或力量爭取政治訴求有保留,「太過一廂情願」。
對於外國政要作出的批評,鍾最後解釋,外國團體不論所掌握的資訊是否有限,在官方或政府眼中,批評都是不合理。
聆訊本周四(23日)再續。
案件編號:DCCC265/2022
記者:吳婷康 責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