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庭】被控咬断警手指判囚5年半 港大生申上诉遭驳回
2019年反修例运动事件期间,港大毕业生杜启华因袭警、咬断警长的无名指及袭击时任高级警司的手指致其骨折等,前年在区域法院被裁定袭警等共4罪罪名成立,被判囚5年半。上诉庭拒绝了被告申请上诉。上诉庭法官彭宝琴质疑:「杀人都系一刀捅啫」,又认为「唔知嗰样系乜嘢,咁点解要咬?」。
杜启华犯人栏内与亲友打招呼闻判后表现冷静
原审时被判入狱5年半的杜启华,今以上诉人身份出庭,身穿深蓝色西装,有逾廿名亲友及旁听人士到场支持,杜在开庭前,身在犯人栏内不时与亲友打招呼,又做出心型、双手合十等手势,笑脸迎人,表现从容。而在聆讯期间,他多低头抄写笔记,在闻判后就表现冷静。
案件由上诉庭法官彭宝琴审理,上诉方由资深大律师彭耀鸿、大律师高麟代表,律政司一方则由副刑事检控专员、资深大律师谭耀豪代表。
杜启华就两项控罪的定罪提出上诉,包括对他人身体加以严重伤害,指他在案发时,以长伞击中时任高级警司梁子健的手指致其骨折;以及有意图而伤人定罪,涉及咬断警长梁启业的无名指。
被告质疑原审法官错误理解「非自主行为」
双方早前已向法庭呈交书面陈词,今作口头补充陈词,就有意图伤人罪,资深大律师彭耀鸿指,原审法官陈仲衡错误理解「非自主行为」(Automatism)的定义是「完全失去控制能力」,没有考虑上诉人是否受外来影响而作出反射动作。
不过,上诉庭法官彭宝琴就关注,上诉方批评原审法官误以为辩方的抗辩方向,为被告的咬噬动作属「非自主行为」,惟被告没有作供,只能单凭辩方专家证人根据案发片段提供意见,质疑情况属「纸上谈兵」,认为上诉方若以此为辩护方向,最起码上诉人需要出庭作供,由被告讲出「当时都唔知自己做紧乜嘢」等,才满足到门槛;彭官同时亦指,反射动作亦可归类为「非自主行为」,质疑「一个人自主定非自主,点解可以睇影片睇到?」上诉方一度指,可依赖环境证据,如观察上诉人的反应等作判断,惟法官追问有否案例支持时,彭就坦然没有。
法官关注为何上诉人要咬噬不知名物品
资深大律师彭耀鸿之后进一步陈词,指上诉人当时被3至4名警员向后拖拉、被按压脸及头部,质疑上诉人能否在少于1秒内及隔着一个口罩,意识到自己咬着警员手指;又指即使咬噬是自主行为,仍不代表上诉人必然有伤害警员的意图,重申案发时间当短促。
不过,彭官闻言即反驳指:「好多时袭击都系电光火石之间,杀人都系一刀捅啫。」她又一度关注,为何上诉人要咬噬不知名物品,「唔知嗰样系乜嘢,咁点解要咬?……有人突然塞嘢入你口,你会唔会咬咗先?」强调无意淡化上诉方的陈词力度,惟想了解上诉方的看法,即被告当时是否会不理那是石头、海绵、人型手指等,「都咬咗落去先?」
彭耀鸿就强调,控方需证明申请人(杜)知道放入口为警员手指,才可建立一个特定意图伤害警员,但控方不能够证实在仅0.66秒时间内,申请人能确认,再作出意图(伤害警员)动作。
法官:严重身体伤害亦包括精神上伤害
彭又补充,如上诉庭批出上诉许可,或最终能令被告由较重的「伤人17」罪,改判较轻的「伤人19」罪;但副刑事检控专员谭耀豪反驳,指原审法官已裁定上诉人肯定知悉当时口中的不是警棍,故上诉方的质疑并不成立。
至于另一项对他人身体加以严重伤害罪的上诉,彭耀鸿指出原审法官在考虑事件严重性时,错误对警司伤势的复原时间给予较大比重,并裁定伤势属严重伤害,惟因为实际复原情况可因人而异,认为法官不应以此作考虑重点,反而重点考虑警司本身伤势。然而,彭官就认为,严重身体伤害亦包括精神上的伤害,难一概而论,她在听毕双方陈词后,认为上诉方的理据没有合理可争辩之处,拒绝批出上诉许可,驳回上诉申请,而书面理由将于3个月内颁布。
上诉人杜启华被控在公众地方内扰乱秩序、袭警、对他人身体加以严重伤害及有意图伤人共4罪,指他于2019年7月14日,在沙田新城市广场内作出扰乱秩序的行为、袭击警员20335叶卓轩、非法及恶意对梁子健的身体加以严重伤害、及意图使梁启业的身体受严重伤害而非法及恶意伤害。他于2021年2月24日被裁定公众地方内扰乱秩序行为、袭击执行职责的警务人员、对他人身体加以严重伤害、有意图而伤人共4罪罪成。原审法官陈仲衡当时指,虽然被告非主动咬噬,但动作大力、凶残,对受害人构成伤害及后遗问题,考虑受害人为执行职务中的警员,认为有需要加刑,并在同年3月把杜判囚5年半。
案件编号:CACC68/2021
记者:吴婷康 责编:温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