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優計劃」成大陸教師來港捷徑 前教師憂「換血」抹煞學生批判思維
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被中國教育部納入「國優計劃」參與大學,大陸研究生來港任中小學教師,將獲豁免學歷評估及語文能力評估,預計第一批學生最快2025/26學年抵港。有前教師認為,大陸及香港教師的教育模式存在差異,憂慮若計劃變成教師「大換血」的途徑,將無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 港府擬將未達百強大學納入「高才通」門檻 學者質疑放寬只為「換血」
- 【換血計劃】港府研建造業輸入外勞計劃 評論:料蔓延多個專業
- 港府料2046年人口增至819萬 本台估算或4人有1人為「新香港人」
- 【財經拆局】人才清單「亂搶人」 全面「換血」 「留島不留人」一步步成真
13新高等院校成「國優計劃」新試點 中大、港大入圍
中國教育部周二(20日)向全國各省、自治區的教育廳及各教育單位發通告,公布新一批「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下稱「國優計劃」)院校名單,除哈爾濱工業大學及湖南大學等「雙一流建設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亦榜上有名。
「國優計劃」旨在將「雙一流」高校的研究生,培養成為「中小學研究生層次優秀教師」,獲遴選者可享「免試認定」安排,毋需參加大陸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通告又重點提到支持大陸「國優計劃」研究生,赴香港學習教師教育課程,以「在香港進行教育實踐」。
「國優」生只需完成教育文憑 即享香港教師資歷
香港教育局回覆本台查詢時,指透過「國優計劃」赴港修讀本地教師教育文憑課程的大陸學生,達到課程要求及完成實習後,將獲等同於香港認可的師資培訓資歷,毋須與其他非本地教員一樣,提交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發出的學歷評估報告;教育局的回應並無提及該批教師需要通過語文能力評估。
前教師形容計劃「換血」 引入大陸師生非解決方法
曾任中學教師的海外組織「細葉榕人道支援基金」創辦人阿政向本台表示,過往「僧多粥少」時,一般中學只會聘用有本科學位、通過語文能力評核及持教育文憑的教師,但在移民潮下,香港無論教師及學生都大量流失,沒持有教育文憑的「准用教員」越來越多。他認為從大陸引入師生似是「換血」,而非解決問題。
阿政說:「無論是本土有的學生和老師,很有規模地趕走你,學生又趕走你一堆、老師又趕走你一堆,然後製造了一個『沒有人』的現象,然後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在中國那裡找人下來, 可能找一些方法,令中國的老師容易一點鋪路下來、令大陸的學生容易一點找到香港的學校,但是其實本身第一件應該要做的事,從來都不是所謂的找外援或找外勞。」
阿政認為,香港教師的待遇對大陸學生具吸引力:「你看看《大公》、《文匯》怎樣去吸引中國的人來做老師?劈頭第一句就是月薪32000港元。即是說薪金對於中國,即使我沒有了解,都很明顯是一個很大吸引力的重點。」
前教師質疑大陸教師難培養「香港價值」
即使經「國優計劃」到港的大陸教師,教育局現時說法是需要在港修讀教育文憑,但阿政形容,大陸教師的教學模式傾向「越保守越好」,質疑他們能否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
阿政說:「他們成長或依賴的學習模式就是服從、奉承, 以及保身為主的一套生存價值及教學模式。無論他們的紅線在哪裡,他們都一定會堅持找最安全的方式,縮到最深、最不踩界的地方,所以界線在哪裡對他們來說是沒有分別的。但對於整體來說香港的老師,即是他們大多持守的民主價值多一點,其實我們會盡量找一些紅線去踩。」
阿政憂慮,一旦「國優計劃」只是教師「大換血」的序幕,未來中港界線會越來越模糊:「最大的擔憂就是教育不只是看那個知識,而是看你背後想培訓一個甚麼人去進入這個社會,去抱持甚麼價值去承接這個社會。如果你大規模將來,全部都是中國教師的時候,香港和中國有甚麼分別呢?」
教聯會:能補充人才
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向《明報》表示,香港現時尤其缺乏人手教授STEM課程,認為計劃為香港補充相關人才,長遠對有利香港教育發展。而在小學常識科分拆科學及人文科學後,相信日後理科的師資需求更大。
教育局發言人指,「國優計劃」的獲選學生最快會在2025/26學年到港入讀,會支持兩所大學配合計劃,「為國家及香港培育教育專業人才」,但未回應會否設來港學生上限。
記者:梁銘康(英國) 編輯:施芷珊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