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示警企業在港營商或違國安法及制裁令 評論:香港早已失去超級聯繫人角色
2024.09.09
美國政府最近再更新「商業警告」,指美國企業在港營商風險日增,23條也破壞香港的基本自由及對人權的保護。不過評論指出「示警」不會為香港帶來甚麼直接影響,因為不少西方商人已於首次「警告」後逐漸離開,香港早已失去超級聯繫人角色。而港府為了開拓「財路」,近年多次轉向東盟及中東地區招商,但是否能取代西方國家的投資,則有待觀察。
美國五大部門上周五(6日)向美國公民和商界發出「香港經商建議」(Hong Kong Business Advisor),其實早於2021年7月,美國已首次對港發出營商警示,主要針對香港國安法及中國大陸的反外國制裁法等,今次是事隔3年再更新警示,包括針對《基本法》23條立法後增加的風險。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侍建宇認為,再作出「警告」不會為香港帶來甚麼直接影響,因為不少西方商人已於首次「警告」後逐漸離開,香港亦已變成中國境內城市,早已失去超級代理人角色:「香港政府不是擔心他這個超級代理人角色消失,因為已經消失了。他必須要配合中國政府,希望香港扮演的角色,然後繼續轉變。但問題是香港未來到底是要扮演甚麼角色,我想連中國政府也不太確定。」
他認為香港現在只剩下其中一個角色,就是灰色貿易及市場交易的地方:「可能從香港轉口進入中國,或者從香港轉口去俄羅斯,操作這種灰色或者黑市商品的這些商人。畢竟香港還是用港幣和美元掛鉤,金融還是自由的流通。」
美警告商界應了解制裁風險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風險問題,「建議」特別提到香港在美國制裁俄羅斯中的角色。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和香港已成為重要的轉運點,將軍民兩用物品重新出口至俄羅斯,以支持俄羅斯的軍事工業基礎及其對烏克蘭的持續侵略。所以警告商界,應了解制裁風險。
事實上陸續有香港公司被制裁,美國8月已制裁了23間香港註冊公司,指他們幫助俄羅斯獲得軍民兩用技術和電子零件。
許正宇:所謂風險完全是穿鑿附會
對於美國的「警示」,港府官員接連反駁。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周日(8日)接受電台訪問時駁斥美方說法,指近期大型融資項目有歐美資金參與。許正宇說:「所謂風險完全是穿鑿附會,回到我們的根本,你看到我們和商會或金融界的接觸,其實大家對於我們在《國安法》後穩定的社會局面及前景,其實很有信心,所以這方面我覺得我們自己要有底氣。」
港府不斷強調被西方「打壓」,近年港府高官馬不停蹄「開拓商機」。例如7月底特首李家超率領代表團第二度訪問東盟三國(老撾、柬埔寨、越南),與當地政商界會面探討合作。去年亦「開拓中東商機」,表示與沙特及阿聯酋交換了13份合作備忘錄或合作意向書,涵蓋金融、創新科技等領域。
編輯:李榮添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