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異見人士劉興聯與顏伯鈞,滯留台灣機場四個月後,周三(30日)深夜以「專業交流」名義順利入境台灣。陸委會周四(31日)回應稱,目前兩人只是短期逗留,獲批的一個月期限屆滿後,除非再度申請獲批,否則必須出境。協助二人的台灣民間組織表示,冀逗留期間能獲第三國接收。亦有滯留台灣的異見人士呼籲,在台灣未正式通過《難民法》之前,勿仿傚「跳機」方式尋求政治庇護,憂會影響相關草案的推動。(文宇晴 報道)
去年9月持大陸護照由泰國過境台灣時「跳機」的大陸異見人士劉興聯與顏伯鈞(本名︰顏克芬),在台灣桃園機場滯留近四個月後,周三(30日)深夜以「專業交流」名義順利入境台灣。
本台記者周四(31日)嘗試與劉興聯與顏伯鈞聯絡,但未能成功。一直協助二人的華人民主書院董事曾建元指出,兩人入境台灣後會先讓他們休息幾天,不排除在春節後會舉行記者會。
陸委會發言人邱垂正周四(31日)在記者會表示,劉興聯與顏伯鈞是以短期「專業交流」名義來台,不是「政治庇護」,而目前移民署核定兩人一個月的逗留時間,期限屆滿後可再提出相關申請。
邱垂正說︰第一個月是依照「專業交流」,如果逾期,當事人或者是邀請的(台灣)團體可以申請予以延長,也是一個月為限。但是核不核准還要由內政部移民署聯審會來決定,但依規定,期滿就必須要出境。
邱垂正又指出,劉興聯與顏伯鈞的案例不符合有關規定的法例,因而亦無法在台灣長期居留。
曾建元向本台解釋,由於劉興聯與顏伯鈞是以「跳機」的方法滯留,因而無法獲得直接入境待遇,因而陸委會安排他們於周三(30日),先前往新加坡,同日深夜再允許他們入境台灣做短暫停留。
曾建元說︰目前台灣沒有《難民法》和《政治庇護法》,所以如果按現行的法律是沒有辦法讓他們入境。基於人道的理由在現行的台灣法律下想解決辦法,哪怕是專業人士也需要按照合法的途徑入境。
但他同時指出,由於以「專業交流」名義逗留台灣,因而在這期間劉興聯與顏伯鈞會積極尋求第三國接收。
曾建元說︰他們目前是以專業人士留在台灣,但是台灣還是有一個接待的法律期限。所以第三國接納他們之前,我們會為他們提供基於人道上的接待。
滯台異見人士龔與劍向記者反映,對於劉興聯與顏伯鈞滯留機場超過100天,終獲入境台灣感到高興。但他同時指出,由於目前台灣未正式通過《難民法》,他相信台灣政府讓劉興聯與顏伯鈞入境只是基於人道立場,呼籲其他已經逃離大陸尋求政治庇護的人士,暫時不要仿傚這種「跳機」做法,擔心會阻礙台灣當局在處理相關法草案的程序。
龔與劍說︰《難民法》還在立法院一讀,對於我們這些大陸投奔台灣中國難民,其實台灣是一種很尷尬的心情對待我們。「跳機」入境台灣的方式可能會給台灣政府造成很大的麻煩或是困擾,甚至可能會向投向自由這條路堵死。
擁有政治經濟學碩士學歷的顏伯鈞,2012年參與了新公民運動,發起「公民要求官員公開財產」,期後受到打壓,甚至被限制出境。2015年初輾轉逃亡泰國。曾經在商界發展的劉興聯,長期關注大陸的人權問題,2013年與異見人士秦永敏、潘露等組建了玫瑰團隊,成立非政府組織「中國人權觀察」,並擔任秘書長。秦永敏於2015年初被拘捕後,劉興聯其後亦被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逮捕,2017年在保外就醫期間逃亡到泰國。
顏伯鈞和劉興聯在逃到泰國後覺得不安全,去年9月持有效大陸護照從泰國過境台灣返大陸時「跳機」,向台灣移民署提出政治庇護請求。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