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黨總統參選人訪美成果賴清德佔優 分析:在野整合才有機一博
明年台灣總統大選,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民進黨賴清德和國民黨侯友宜先後以不同名義訪美或名義上「過境」,獲接見的官員、等級、議題以及華僑招待的規模各有不同。到底哪一位參選人的訪美行程,將為其選舉工程加分呢?有學者認為,就關注度來看賴清德獲勝,會見政壇人士則是侯友宜最多,柯文哲最無成果。而經過第一輪訪美後,賴清德民調仍穩定領先,學者指除非侯友宜和柯文哲能合併為一組競選,才有希望反敗為勝。
歷屆台灣總統參選人都有訪問美國的慣例,除了突顯在國際事務上處理能力外,訪問時若沒有犯錯以及沒受到美國批評,一般對選情都有加分效果。
其中最早「出發」的是民眾黨的柯文哲,今年4月已訪問美國21天,遍及紐約、波士頓和華府等,形容成果豐碩,下周將第二度出訪,主要拜會矽谷新創企業。而民進黨賴清德以現任副總統身份,8月中過境美國紐約及三藩市,最大反應的是中共,指不要「藉機挑釁」。國民黨的侯友宜則「最遲」,選擇在本月中才到訪美國兩星期,外界一般形容,此行最大成果,是奠定藍營總統候選人的地位。
誰最能引起關注?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邱師儀接受本台訪問表示,候選人訪美是否成功其中一個觀察點,是能否引起台灣民眾關注,柯文哲訪美時沒有太大迴響,這方面賴清德勝出。而另一觀察標準是拜會議員數量、官員層級和僑胞歡迎人數。美國為表達公平對待各候選人,官方都不會安排會面。故此,更考驗各候選人及政黨的人脈及吸引力。
侯友宜會晤了16名美國的參、眾議員和紐約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並拜會美國在台協會(AIT)總部與主席羅森柏格(Laura Rosenberger),在政治聯繫方面佔上風。賴清德有副總統身份,行程安排非常吃虧。
邱師儀說:台美有不能做的事情,譬如說現任的副總統不能見到國務院的官員;台灣的現任總統、副總統也不能進華府,所以基本上不管是哪一組候選人到美國去,基本上都是自己安排的。柯文哲當然是最弱,他本身並沒有美國這一塊的人脈。國民黨過去也執政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他也有美國的朋友,國民黨也有駐美代表。
美國政府會撐誰?
外界經常有疑問,美國政府會否已有心宜候選人?答案表面上當然沒有,但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黃奎博觀察到,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在晚宴中只有短時間陪同賴清德,但卻全程陪侯友宜,是唯一能找到的差別。
黃奎博說:突顯賴清德在美國那邊,還沒有辦法得到比較好的信任。因為美國人在這方面不是一個外交新手,美國人當然知道這些動作,包括出現的場合、時間都會變成一個有意義的解讀。
要評價三人訪美成果,民調最容易理解得到。侯友宜上周五(22日)結束訪美後,《中國時報》進行網路民調,37%人認為「有助提升民調」,亦有22%人看法相反。
訪美後賴清德仍領先
負責《美麗島電子報》民調的戴立安表示,賴清德一直維持38%左右支持度領先,最遲加入選戰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以7%墊底,除非在野候選人合作,否則好難扭轉局面。
戴立安說:以目前的民調發展來看,他們兩個人(侯、柯)如果在三人參選的部份來講,大概都會有20出頭的支持度,相加起來的確超過賴清德一些,但是差距不多。加入郭台銘四人參選的部份,侯、柯大概都在18%上下,加起來也是超過賴清德。
不過,東海大學的邱師儀指出,總統候選人合作不是選票一加一等於二。而侯、柯甚至郭台銘一起合作的時機,是其中一人民望迅速上升,另外兩人邊緣化才出現,之後還要協商整合。目前距離大選投票只有三個幾月,他認為時間根本來不及。
記者:鍾廣政 責編:李榮添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