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亞洲行首站訪新加坡 評論:佩洛西訪台與否,顯示美國重返亞洲的決心

0:00 / 0:00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展開亞洲之行,選擇新加坡為行程的首站,之後會到馬來西亞、韓國及日本。評論認為,佩洛西此行顯示美國對亞洲的重視,相信商界代表希望透過佩洛西,加強與新加坡的經濟合作。但有日本學者認為,佩洛西亞洲行的焦點在台灣,若佩洛西在中國威脅下放棄訪台,將動搖美日同盟關係的穩固性。

綜合外電報道,佩洛西的專機抵達亞洲之行首站新加坡後,在周一(8月1日)開始訪問行程,預計她會在新加坡逗留2天,先後與新加坡總統哈莉瑪、總理李顯龍會面,再出席新加坡美國商會(AmCham Singapore)的活動,發表演講。

新加坡外交部表示,李顯龍與佩洛西會面時,肯定新加坡與美國之間的深厚伙伴關係,雙方在國防、安全和經濟等領域都有強而有力的合作。李顯龍又強調,美中關係對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要,雙方並就烏克蘭戰爭、兩岸關係、氣候變化等重要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也討論透過印太經濟合作框架深化美國在地區上的經濟參與。

根據新加坡外交部發布的會面內容表示,李顯龍肯定新加坡與美國之間的深厚伙伴關係,雙方在國防、安全和經濟等領域都有強而有力的合作。李顯龍又強調,美中關係對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又說,雙方就烏克蘭戰爭、兩岸關係、氣候變化等重要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也討論透過印太經濟合作框架深化美國在地區上的經濟參與。

佩洛西(Nancy Pelosi)亦與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會面。(路透社圖片)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Speaker Nancy Pelosi visits Singapore 佩洛西(Nancy Pelosi)亦與新加坡總統哈莉瑪會面。(路透社圖片)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via REUTERS)

評論:中美爭議升溫 李顯龍堅持新加坡不選邊站立場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表示,從李顯龍與佩洛西見面的表態可見,在美中緊張關係下,新加坡不選邊站的立場不會改變。

莊嘉穎說:李顯龍不希望選邊站,希望美中雙方能重返合作,這是他的基本盤。這一次可能中方表示不滿(佩洛西訪問行程),李顯龍再強調立場,但在這幾年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就是不選邊站,最多只是看議題,與不同邊多或少合作,不作任何取捨,希望雙方可以合作。

莊嘉穎表示,佩洛西訪問亞洲,也顯示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重視,她作為眾議院議長,到亞洲訪問也是履行對政府監督的職責。又說,新加坡是美國在亞洲重要的合作據點,在多方面都有合作的空間,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美國商界相信亦希望雙方能深化合作。

評論:佩洛西選新加坡為首站 顯示新加坡是美經濟合作的重要地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表示,美中關係變差後,東盟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合作焦點,新加坡作為東盟的重要國家之一,也是國際金融中心,相信佩洛西選擇以新加坡為亞洲訪問的首站,也有經濟因素的考慮。

吳木鑾說:中美貿易戰開打後,新加坡的重要性增加了,包括美國一些商界的利益,因為中美關係不好,要找地方避險,從好多地方都撤出來,不止是香港。再者中國的「清零政策」,也從上海撤出來。新加坡有很好的法律系統,會讓國際投資者認為新加坡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議員是代表不同的界別,她(佩洛西)到新加坡有一定的商務考慮,讓美國商界在新加坡做生意可以更好做一點。

評論:佩洛西若不訪台將動搖日美同盟信心 日或改走親中路線

另外,日本也是佩洛西亞洲之行的其中一站,外界預計,她將在周五(5日)飛抵東京橫田美國空軍基地,在日本期間會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見面。

關注中國問題的日本靜岡大學教授楊海英對本台表示,日本的朝野和民眾都關注佩洛西此行會否到台灣,因為台灣有事代表日本有事,如果美國沒有透過佩洛西訪台展現不會放棄台灣的態度,會影響日本政界和民間對美國的信心,可能會動搖日美聯盟。

楊海英說:如果她(佩洛西)不去台灣,日本的政界會認為美國說一套做一套,因為在烏克蘭的問題上就是這樣,顯示美國沒有強烈保護台灣和日本的姿勢,日本很可能要重新走與中國協調,起碼不惹怒的方向。正如9月是日本與中國建交正常化50周年,如果佩洛西不明確表態,日本與中國肯定會利用建交正常化50周年,淡化美日軍事同盟。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教授阿古智子表示,日本的政界和民間對佩洛西此行是否應包括台灣,意見兩極化。她表示,日本社會普遍擔心,佩洛西訪台若中方有軍事行動,日方未有足夠準備應對。

阿古智子說:安倍原首相被殺後,很多矛盾出來,大部分的日本民眾都擔心中國會採取具體的軍事行動,如果一旦發生,日本要做好準備,但還是未準備好,所以在日本社會還是很不穩定下,發生軍事上比較危險的情況,日本也沒有辦法對付。

她表示,日本也有聲音批評,日本以往對中國提供援助的外交政策,未能推動中國走向民主化,證明是失敗的做法,認為日本的民意亦未必支持政府再走親中路線,民意的走向仍要視乎美國的表態。

記者:陳子非 責編:李世民 網編:江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