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周末舉行的「九合一選舉」將和公投一起舉行,九種選票加上十項公投共十九張票,輿論預期投票和開票將陷入一片混亂。公投是民主政治的最後防線,但台灣政客將公投當成選舉拉票工具,學者認為提案團體就算贏了也是「過乾癮」,執不執行,還要視乎執政黨覺得是否會增加自己的選票。(文宇晴 報道)
這個周末(24日)的「九合一選舉」,縣市長、議員等九種選舉一起進行投票,已經相當複雜了;但創下空前混亂紀錄的是「公投綁大選」,公民投票和大選一齊進行,而且中選會一口氣批准十個公投案,投票日選民會拿到九張縣市長議員選票、十張公投票,一共十九張選票。連眾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和傳媒工作者,都覺得公投文案語意不清,稍不留心就會搞錯,可以想見投票日將陷入一片混亂。
蔡英文當選後馬上修改公投法,將投票年齡下降到當時最支持綠營的18歲年齡層,也降低連署和成案門檻,提案人數從一萬八千人下降到一千八百人、公投變成投票項目成案的人數,由九十三萬減到廿八萬人。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蘇彥圖認為,公投門檻降低之後,公民投票已變成政黨增加支持者投票的工具。
蘇彥圖說:直接民主會被政治人物用來做政治操作,去增加支持者投票率等,直接民主的提案人,除了民間團體之外,主要政黨也有提案,他們事實上都在操作。這次我們要進一步去反省,有那麼多提案,反映大家對台灣的代議民主不信任。
這次公投項目多達十個,有五個和同性戀有關,而且是支持和反對者以幾乎相同的議題各自成案,導致混亂;例如:反對同性婚姻的下一代幸福聯盟提出,反對對中小學學生施行「同志」教育、而同性戀團體提出,主張應在國民教育各階段中,實施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被北京視為台獨公投,亦就是台灣第一次正名公投,以台灣名義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公投,爭議性和熾熱程度十分高。
不少人好奇,同性教育和同性婚姻等四個完全對立的公投都通過,究竟哪個才能代表民意?政府會依照哪個公投修改法律?蘇彥圖指出,就算贏得公投,提案團體願望未必能夠實現。
蘇彥圖說:我們憲政民主的運作,比較像是一個constitution dialog(憲法對話),沒有說誰輸了就只能說最後一句話。他們如果通過的話,並不表示是最後的決定,所有東西還是會回到繼續討論,例如:到底這個公投的結果是不是會侵犯人權等問題,最後可能會回到違憲審查的機制去處理。馬祖在2012年為促進觀光發展,推出博弈公民投票,支持設立賭場佔多數。然而過了六年,馬祖還是沒有開設賭場,也就是說,公投是一回事,執政黨理不理又是一回事,這就是典型的台式民主。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陳宜倩表示,推動正名台獨和同性婚姻合法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算公投通過都不會有結果。
陳宜倩說:國際社會是用多數決決定的,我們目前並沒有辦法進入聯合國。現在做一個小小的努力,如果你支持以台灣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奧運。請你去體會一下,因為你作為少數,可是你的生存沒有辦法被別人認可。同性伴侶、同性戀者也有同樣的議題。他自己是誰很清楚,但別人沒有辦法認同,所以別人對他的期待跟自己的期待是有落差的,這個時候如何訴諸多數決?
有分析指,公投綁大選的始作俑者是前總統陳水扁,2004年為了挽救低迷選情,推出所謂的「防禦性公投」,以假的「統獨性公投」騙取綠營支持者的熱情,以為通過就邁出台獨步伐。陳水扁順利當選連任,那台獨呢?和馬祖博弈公投一樣都沒有!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