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詳述香港營商風險 籲外企重估應否留守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就香港營商環境發表詳細報告,指在《港區國安法》下,香港法治基礎變質,加上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備受動搖,呼籲外資重新評估在香港投資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報告甚至說,北京或會為國內穩定而犧牲香港聯繫匯率。分析認為,香港基礎制度被認定開始變質,信貸問題會首當其衝。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周二(7日)就香港營商環境發表詳細報告,結論警告仍然留守在香港的外資企業,必須重估在香港投資的政治和經濟風險,原因是香港的法治基礎已變質,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這都會令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動搖。
報告:北京或會為國內穩定 而犧牲香港聯繫匯率
報告更以較長篇幅研究香港聯繫匯率能否維持下去,強調香港政府已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金融政策,所有重大決定都是建基於北京的政治需要。
報告指出,聯匯制度是建基於具可信性的領導組織,與及一國兩制的表現,原本外界以為到2047年才需要擔心聯匯制度的穩定性,但過去3年香港出現了巨變,北京直接干預香港內部事務,令這種擔憂提前至今天出現。而從理論層面看,香港政府是不願意改變聯繫匯率制度,但問題是,當中國走資情況失控,中國政府為了維持眼前金融穩定,很可能不惜將港元脫離美元,轉而跟人民幣掛勾,甚至禁止香港資金自由流動,到時候香港政府無能力阻止北京這做法。現時最大的問題,是外界已經不再相信香港政府維持聯繫匯率制度的承諾,因為大家只會看北京的最終意願。
分析:香港基礎制度被認定開始變質 信貸問題首當其衝
香港時評人利世民在本台節目《財經自由講》指出,就報告提及北京或有一天為了阻止其資金外流,或影響香港聯繫匯率制度,他對此不完全同意。
利世民說:當然他要阻止資金外流有100種方法,是否要用聯繫匯率這個方法呢?而且這個方法是否有用呢?可以理性討論,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愈來愈多機構,如聯合國這些比較有認受性,到個別民間組織,大家一直對香港的看法,如果開始說(香港)基礎制度開始變質,第一個直接影響的,肯定是香港信貸問題。
利世民續指,報告亦強調過去幾年以亞太區作為總部的跨國企業,好多已離開香港,而且下跌迅速。他提及聯合國近日根據《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提交的第4次報告,當中提及《港區國安法》令港司法獨立廢除等,他認為這些是國際企業衡量政治、經濟風險的考慮因素。
利世民說:你的政治、經濟風險高,便要打(折扣),日後拿外國資金的成本便高一點。整件事就是一環扣一環,令你香港現在所賣的股票、商業收租物業等,全部都要打折扣。
以香港為地區總部的境外公司 連續3年下跌
本台再翻查資料,投資推廣署及政府統計處今年發表的「2022年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統計調查」,顯示境外駐港公司數目為8978間,為近4年來首次跌穿9千間,當中2022年以香港為地區總部的境外公司共1411間,較去年少46間,為連續3年下跌,較2019年統計時累減130間。
報告:北京意願已凌駕官僚系統和科學決策
此外,大西洋理事會也在報告指出,《港區國安法》凌駕於按照《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成立的政府機關,不論個人與商界均不容對《港區國安法》提出質疑。在《港區國安法》下,獨立媒體和民主派政治人物受到打壓,令到資訊自由受到損害,但這正正是一個現代商業金融系統的基本條件。
報告認為,過去兩年香港複製中國大陸的防疫政策,說明了香港的施政已受到北京影響,也就是政治考量已凌駕於技術官僚系統和科學決策。
報告:企業難在美、中競爭夾縫中生存
另一方面,報告提出香港另一個重大營商風險,是夾在美、中兩國激烈競爭之中,任何一方施加經濟制裁,另一方都可能採取報復措施,外資公司,尤其是國際金融機構,會暴露在雙重制裁的巨大風險之下,首當其衝的,是仍留在香港78家大型國際金融機構。
報告:商人不能在《國法安》中獨善其身
報告引述一些仍留在香港的商人一些看法 ,以為只要不觸犯《國安法》,就可以如常做生意 ,但實際上,按照中國的界定,《國安法》權力巨大到可以涉及所有經濟活動,在大陸,連股票交易都可以說成與國家安全有關,這套定義隨時都可以套用在香港。
報告:民事訴訟對商界起不了保護作用
報道認為,跟商界關係最密切的是民事訴訟案件,然而香港國安委隨時可以介入任何案件,也就是司法決定權最終都是掌控在北京手上,而不是香港的法治系統。報告提出另一個風險,是私人企業的數據安全,因為國安執法人員有權力檢查所有企業的數據庫,甚至把數據傳送至中國大陸。
報告:資訊自由與金融中心地位息息相關
報告最後一段總結說,要衡量香港商業金融中心地位是否仍被看重,只需看留在香港的本地和國際傳媒的數量是否在萎縮,因為兩者應該是成正比的。
本台亦向商經局查詢回應,至截稿前暫未獲回覆。
美重提法案 關閉香港駐美國經貿辦
近日,美國甚至有兩名參議員重提《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認證法案》(HKETO Certification Act),提出重新評估香港失去自治地位後,如認為香港經貿辦不應再享有相關特權、例外和豁免,便應關閉,此舉明顯要對香港投下不信任一票。
記者:淳音 責編:李世民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