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參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 台灣雀躍陸方抗議

0:00 / 0:00

美國繼眾議院後,參議院周三(2月28日)亦通過涉及美台官員互訪的《台灣旅行法》,待總統特朗普簽署後將正式成為法律。台灣的外交部表示歡迎,但中國外交部則提出嚴正交涉。有學者分析,即使法案最終成為法律,但不代表美國全力支持台灣對抗北京,大陸亦不會為此增加軍事行動。(文宇晴 報道)

由多名美國眾議院議員提出關係到美台官員互訪的《台灣旅行法》,周三(2月28日)獲得參議院通過。

台灣的外交部對此表示歡迎。發言人李憲章表示,台灣會持續與美方發展更堅實的合作關係。

李憲章說:外交部感謝美國國會參眾兩院一致行動,展現對強化台美官員互訪、交流,及深化台美雙邊關係的跨黨派支持。

依照美國立法程序,法案通過後會送交總統,不管總統有無簽署,法案在十日後即生效。若總統否決法案,則必須再送回美國會參、眾兩院表決。

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分析,美國國會通過此項法案,雖然在形式上是強制性的法律議案,但從語辭上,只是傳達國會認同美台官員互訪的行為,並未強制規範行政部門必須執行,因此不能對其內容有所誤判。

他認為,儘管美國國會對台灣表達善意,但是對於台灣來說,法案有助增進實質關係往來,遠比一些空泛只重面子的法案有用與可靠。

張競說:台北雖然應當感謝在華盛頓國會友人的支持表態,但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個無條件支持台北與北京對抗的空白支票。台北必須尊重華盛頓本身利益,才能真正維繫穩定往來,不要認為可以把美國拖下水,那不是國際社會往來的基本道德。

在北京,外交部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已向美方表達抗議,中國敦促美國謹慎處理,不要影響中美關係。

華春瑩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方敦促美方信守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的承諾,停止美台官方往來和提昇實質關係,她促請美方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以免給中美關係造成嚴重干擾和損害。

過去,大陸官方及透過官媒就草案作出警告,惟美方不顧反對通過草案。

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認為,即使大陸不斷就《台灣旅行法》提出抗議,但相信不會斷然加強軍事上的部署。

張競說:儘管北京必然會對此法案會感到不快,但應當不至於會增加台海周邊軍事活動,作為政治表態手段,因為這將與美國國會法案無法建立因果聯結關係。

綜合外電報道,美國於1979年終止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後,台灣的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至今仍無法訪問華府。至於美國方面,過去雖然曾經派閣員訪台,但通常避開敏感的國防、外交官員見面,一般是以商務、教育等方面交流為主。

由親台眾議員夏波(Steve Chabot)、謝爾曼(Brad Sherman)、羅伊斯(Ed Royce)等人,於2017年1月提出《台灣旅行法》議案,指出「台灣關係法」自從實施以來,美台關係因自我設限而導致高層間缺乏溝通,要求美國政府應鼓勵美國和台灣各層級官員互訪。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去年10月,表決通過《台灣旅行法》草案。該議案接下來在1月舉行的眾議院大會表決也獲得通過,現在再得到聯邦參議院通過,若最後得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該議案才能正式成為法律,為已經終止外交關係38年的台灣和美國,邁出了高層互訪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