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兩度訪華的首站到廣州, 與「經濟沙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見面, 重點要求北京正視產能過剩問題。 耶倫之後會前往北京 ,與中央財金官員會面,預料討論經濟和金融政策。
美國財長耶倫周四(4日)抵達廣州,啟動為期一周的訪華行程,在周五(5日)便與掌管經濟金融政策的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展開雙邊會談,重點要求北京正視產能過剩,導致貿易不公的問題。
耶倫說:「我想強調我們對產能過剩的擔憂,這不是反華政策,這是我們為減輕風險所做的努力,如果中國不調整其政策,將不可避免地為全球經濟帶來混亂。」
耶倫稱,中國生產過多的電動車、電池,以及太陽能產品,本土及環球市場無法吸收;北京又補貼出口,削弱美國和歐洲公司的競爭力,導致貿易不公。耶倫指,中國企業產能過剩並非新鮮事,但情況近期有惡化的跡象,供應鏈過度集中,會對全球經濟構成風險。
對此,副總理何立峰回應,會與耶倫深入討論兩國關注的重要問題,作出妥善的回應。
何立峰說:「我們這次的會面,主要是落實兩國元首會晤和通話達成的重要共識,進一步深入討論,中、美以至全球經濟金融領域的重要問題,並且就中美經濟關係中的一些重點關切作出妥善的回應,希望雙方在舊金山會談的基礎上,取得新的互利共贏的成果,為兩國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外交部駁斥中國補貼優先產業論
近年,中美兩國在多方面發生重大分歧,從半導體科技、新能源開發、貿易順差、香港的人權狀況,到台灣和南中國海,雙方都爭議不斷。
對於耶倫今次訪華提出的觀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上周三(3月27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已經予以駁斥,指出全球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的共同結果。中方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霸凌,保持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暢通,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美方都有責任。
林劍說:「中國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靠的是全球市場競爭中形成的科技創新和過硬品質,絕不是靠所謂補貼來支撐保護。說到補貼,美方卻透過包含有關稅收減免措施的《通膨削減法案》及其實施細則,扭曲公平競爭,擾亂全球產供鏈,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和市場經濟原則。中方對此堅決反對,敦促美方及時糾正歧視性產業政策。」
中美高層多次會面期望緩和兩國緊張關係
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信息,耶倫今次訪華,先到廣州與廣東省長王偉中、中國副總理何立峰,以及美國商會代表會面。周日(7日),耶倫會到達北京,與中國總理李強、財政部長藍佛安、北京市長殷勇見面,又會探訪北京大學,與經濟學教授及學生交談。 下周一 (8日),耶倫會與前副總理劉鶴、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會面,之後逗留到下周二(9日)從北京回國。她是首位二次訪華的拜登內閣成員。
耶倫上一次訪華是在2023年7月,穩定了兩國因為緊張局勢,重啟擱置已久的高層對話,並最終啟動了經濟和金融政策雙邊工作組。隨後的11月,習近平和拜登於三藩市見面,雙方稱會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本周二(2日),習近平「應約」與拜登通電話,長達105分鐘。習近平隨後發聲明強調,今年的中美關係要堅持「以和為貴,堅守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線」,另外又闡述了中方在涉港、人權、南海等問題上的立場;白宮的聲明稱,兩位領導人就雙邊、區域和全球的議題進行了坦誠具建設性的討論,也觸及了「合作及存在分歧」的領域。美聯社引述不具名美國高級官員說,拜登有就香港的「新國家安全立法」提出討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計劃在未來幾周訪華,顯示兩國恢復例行接觸的決心。
記者:江穎(華盛頓) 編輯/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