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開幕的中共六中全會,將會審議中共建黨以來第三份「歷史決議」。據多個消息來源證實,《決議》除了總結中共建黨百年歷史,肯定毛澤東、鄧小平的歷史地位,並且會將第三份「歷史決議」描繪成中共「新的歷史起點」。有學者預料,14億中國人未來30年的命運如何,就要看這份《決議》。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下周一(8日)在北京召開,會期4天。根據全會議程,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海內外媒體高度關注這份可能對中國內政外交產生重要影響的《決議》內容。
北京獨立政治學者查建國本周五(5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中共黨內第一份「歷史決議」肯定了毛澤東推行的政治路線,樹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第二份「歷史決議」樹立了鄧小平的權威。而將審議的第三份「歷史決議」中,習近平會是主角。
查建國說:這第三份歷史決議就是要總結從鄧到習這一段歷史,來肯定現在習近平的路線、樹立習路線的權威。
過去兩份決議 均為中國開啟了新時代
查建國分析認為,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將會回答國內外人士關注的三個問題。
查建國說:第一,回答有些國內外的疑問,就是中共的領導會不會堅持下去,會不會被削弱。這個決議會總結中共百年歷史,高調地強調黨領導的重要性,繼續強調要加強黨的領導;第二,回答改革開放會不會停止和倒退。我想這個歷史決議總結從鄧到習這40年的歷史,一定會強調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和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決心。
關於第三個問題,查建國說,該決議將回應西方主流社會對中國社會制度的質疑。
查建國說:以兩個堅持為核心的、新的路線,新的中國方案,來回答世界對中國體制的疑問,回應對中國制度的壓力。他認為中國的方案、路線一定能夠取得勝利,以此團結全黨。
據多個消息來源披露,下周審議及通過的新的「歷史決議」,除了總結中共建黨百年歷史,還會將第三份「歷史決議」作為中共未來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成為未來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
第三份「歷史決議 」 將總結「兩個三十年 」 奠定未來三十年格局
中共第一份「歷史決議」是在延安整風運動的背景下,1945年由毛澤東起草並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第二份「歷史決議」是在鄧小平主持下,於1979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
時事評論人蔡慎坤接受本台採訪時說,毛澤東當年起草的「歷史決議」為1949年中共建政打下了基礎,毛澤東因此主導了1949年之後的中國命運。其後毛澤東逝世、「四人幫」被捕,鄧小平作為第二代領導人復出,因此需要對毛澤東時代作出評價,因此,中共黨內通過第二份「歷史決議」。
蔡慎坤說:那份歷史決議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沒有鄧小平時代的歷史性決議,也就沒有後面30年的改革開放。毛澤東的決議指導了(文革)前30年,鄧小平的決議指導了(文革)後30年,這就形成了前後共60年的格局。
蔡慎坤認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近10年,此次召開的中共六中全會,是為了奠定其在未來數年,甚至更長一段時期的思想或路線基礎。
蔡慎坤說:六中全會更重要的也就是為了奠定未來20年、甚至30年基礎,所以在這種時候出台新的「歷史決議」,也是為了指導未來30年中國的發展方向,也預示著中國將走向何方。即將出台的決議很有可能對前30年或者是後30年,有一個重新定位、一種表述。
蔡慎坤表示,中國未來何去何從,是繼續文革前30年,還是走後30年的道路,人們拭目以待。
六中全會也為明年二十大 確定高層人事布局
旅美時事評論人郭寶勝認為,下周召開的六中全會,也為明年中共二十大,確定高層人事布局。
郭寶勝說:歷史決議要確定習近平在中共黨內至高無上的地位,為其連任打造基礎,確立在中共歷史地位的基礎。他認為汲取了毛澤東的共同富裕,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兩方面的優勢。
郭寶勝又說,與前兩份「歷史決議」不同的,是在中共黨內路線鬥爭所導致的批判性決定,而近40年,黨內未發生路線鬥爭。
有輿論認為,在中共歷史上,第一份「歷史決議」標誌著中國進入毛澤東時代,而第二份「歷史決議」象徵著走入鄧小平時代。第三份歷史決議開始了新的歷史起點,即真正的習近平時代。
官媒形容「歷史決議」是「新的歷史起點」
中宣部主辦的理論刊物《黨建》雜誌,周五(5日)刊發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的文章寫道:十九屆六中全會將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往開來意義重大。
記者:喬龍/沈彥恒 責編:張薇 網編:劉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