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投資高鐵致負債累累 學者警告國家經濟元氣大傷

0:00 / 0:00

大陸計劃加大今年基建項目的投入,然而有學者卻撰文,指出若繼續投入已經負債嚴重的高鐵項目,或會引發國家的金融風險。有經濟學者和工程師認為,當局沒有考慮到成本效益就盲目興建,忽略了基建的真正作用,負債時卻轉嫁民眾「埋單」,對整個社會造成壓力。(文宇晴 報道)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撰寫題為《謹防高鐵灰犀牛》的文章,最近被大陸媒體刊出,他在文中直指大家只看到中國高鐵的快捷及運營里程「世界第一」,但是原來高鐵負債情況嚴重,如果繼續大規模建設,可能會影響國家經濟。

趙堅引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數據分析,表示雖然客運收入在2018年上半年達1,693億元,但截止2018年9月,中鐵的負債高達5.28萬億元。出現這些情況,一是高鐵不能用於運貨;二是地方政府透過建設高鐵來增加地方收入及自身政績,而對建設高鐵產生的債務視而不見。他更預測,若繼續進行大規模的高鐵建設,巨額的高鐵債務可能會引發國家的金融風險,成為衝擊中國經濟的「灰犀牛」。

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蔣豪認同趙堅的部分觀點。他說,高鐵基建在目前,收益和成本相距甚遠,不成正比。因為投入資金巨大,尤其高鐵已往西部人口稀疏的地區發展,例如甘肅蘭州市與新疆烏魯木齊市的蘭新高鐵,要收回成本恐怕要等待比較長的時間。若繼續大規模建設,必定會令到經濟受到衝擊。

但蔣豪卻認為,並不會引發國家金融風暴。

蔣豪︰相當是一個長波震盪,是一個緩慢的震盪。也就是說為甚麼經濟危機只能發生在市場經濟的國家,像這種政府干預能力強的,像中國不會發生經濟危機。為甚麼?因為中國是市場經濟為副,計劃經濟為主,政府會用各種辦法支持高鐵公司。也就是說,這種危機形式和西方國家表現的會不一樣。

蔣豪又指出,若主要以興建高鐵來刺激經濟,對中國來說並不是最佳的投資決策。他解釋,由於高鐵基建項目佔用資金比例較大,因而民企要貸款就更難。

本身是高級橋樑工程師的維權人士游精佑指出,大陸當局不斷投入的基建項目,部分確實造福人民,可是不少基建項目卻沒有考慮到成本效益就盲目投入。游精佑同意趙堅教授在文中所說的,當局為了滿足高鐵「高速」的客運要求,令貨運萎縮,忽略了基建真正的作用。

游精佑說︰高鐵其實都是以客運為主,所以貨運量就大量萎縮,因為這種線路資源都傾向於滿足高速這個要求。真正貨運的運線很多都會跑到公路去,等於物流成本增加,生活物資的成本也會隨著增加,對整個社會造成壓力。

綜合大陸媒體報道,大陸各省市地區在春節前,相繼公布了一系列的投資項目,國家法改委及後批出上海﹑江蘇等9個交通項目計劃投資。據媒體報道稱,有關批出的項目總金額逾萬億元人民幣。發改委的投資研究所的研究員吳亞平曾公開表示,2019年的基建投資增速可能在5%以上,較2018年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