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網民講北京水災被“河蟹”

在“南周”水災版面被撤換同時,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北京暴雨傷亡人數不應是敏感話題。另一方面,當局加強限制網上討論水災事件,有知名博客接到警告不能發布暴雨負面新聞。香港大學更發現,大量微博客因發表相關消息權限被拒。(畢子默報道)

0:00 / 0:00

中國官方《人民日報》週四發布評論員文章,提出北京暴雨傷亡人數不應是敏感話題。文章指,雖然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表示在死傷數字上"絕不會隱瞞",但在最終的準確數字出來之前,人們對傷亡數據的關切仍不會消減,而這也是人之常情。這段時間,有別於政府說辭的民間傳言被廣泛流傳。

文章建議,政府統計傷亡數字固然要審慎,但要贏得民心,是否可以採用先滾動發布失蹤人數,再報死亡人數,或先報死亡人數,待確認身份後再公佈死者資料的做法?畢竟,相對於"負面消息",民眾更關注的其實是當局的態度。文章最後指,當局只有同時做到"公開"和"及時"發布消息,才能從災難和錯誤中吸取教訓。

就在官媒呼籲為北京暴雨死亡人數"脫敏"的同時,網上針對有關消息的討論卻又加強了限制。

維權律師劉曉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在週四下午接到新浪微博管理員的電話,指接到上級指示不準再談暴雨的負面新聞,若強行發言將會受到禁言。劉曉原相信,微博目前採用了"人盯人"的人工刪貼措施,特別針對知名度較高博客,監控會特別嚴厲。當被問到為何網上監控和人民日報社評的觀點出現反差時,劉曉原就說,相信是各政府部門之間因在事件中擔當的角色和需承擔責任有不同所致。

記者週四在受大陸網民廣泛使用的新浪微博上進行測試,發現仍然有不少和暴雨有關的網帖傳播,不過假如輸入以辭職的北京前市長郭金龍的名字進行搜索,則會得到"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搜索結果未予顯示"的提示。

而據香港大學旗下的"中國傳媒研究計劃"觀察及統計,新浪微博從週二開始大批刪除討論相關話題的帖子,特別是將這次暴雨死亡人數與2003年非典情況進行對比的網帖,迅速遭到"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