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宣布暫停發布中國青年失業率,理由是原來的統計標準、統計範疇有異議。有資深傳媒人士指,當局提出的理由毫無根據,估計應屆大學畢業生中80%面臨失業;有大學教授透露,在當局壓力下,各校被迫數據造假提高就業率。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人猜測,這項反映中國經濟狀況的數據慘不忍睹,當局停發數據掩耳盜鈴。但當局懷疑正對網上就事件的討論進行過濾,相關話題疑被從熱搜榜刻意移除。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淩暉周二(15日)宣布暫停發布城鎮青年失業資料的決定。
消息一出即引起熱議。hastag「#青年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將暫停發布#」在新浪微博上一日就累積了2.1億閱讀量,一度衝上熱搜榜第5位。但本台記者在周二晚再查閱微博熱搜,名單50名內均不見與此相關的話題。
青年失業率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一項關鍵指標。最近中國當局公布的多項關鍵經濟數據均亮起紅燈,外界普遍相信,中國經濟已步入衰退。
一名原南方周末的資深編輯估計,新畢業的大學生中,可能80%都沒工作。
他說:其實失業率很高啊,80%的大學生都沒有工作吧。其實這個政策,我都懶得研究它了。
大連理工一位陳姓教授向本台證實,現在各高校都要求書記和校長親自抓就業,期間發生很多數據造假,很多學校上報的就業率其實只是「紙面就業」。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科生就業狀況稍微好點,綜合類大學的文科畢業生就業狀況很不好,企業也出現大裁員。
陳教授說:今年的形勢不太樂觀。綜合性院校不太好就業,現在好多企業都在裁人。去年比如說瀋陽鐵路局招4200,今年就只有2000個名額。不過過了不久,國家就出了一個檔,去年多少,今年多少,不允許減招。所以這對企業壓力也大。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在國新辦記者會上解釋,當局停止發布城鎮青年失業率的原因是16至24歲城鎮青年中有大約67%在校生,其應否納入統計範疇存在爭議。
不過,一名資深央媒記者匿名就對此講法提出質疑。他告訴本台記者,此前國家統計局的有關統計中,即未將在校生和考研、考公務員的人列入統計。官方統計口徑稱,16至24歲的青年人為9600萬,在校生650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1158萬,而實際被納入統計資料的不足該年齡段的半數。
國家統計局在回應本台記者採訪時,則拒絕正面回應此事,而是稱,此事需要問國家統計局資訊諮詢熱線案。但本台記者撥打該熱線時,則顯示即便是按照其語音提示進行操作,無法進入該系統繼續查詢。
中國官方發布青年失業率4月為20.4%,5月為20.8%,6月為21.3%——連續3個月超過20%。國家統計局上月曾表示,青年失業率已經到頂,並將在本月迎來回落。未料當局突然停止發布有關數據。而官方發布的7月份城鎮居民整體失業率,也比上月高了0.1%。
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曾就今年3月份的青少年失業作研究。他的研究發現,統計局數據沒有把1600萬選擇「躺平」、「啃老」(靠老人家積蓄生活)而不工作的非在校生視為失業,因此中國失業的16至24青年人最多可達2230萬人,即是3月份中國青年失業率的最大值達到46.5%。
記者:陳軍/方德豪/程文 責編/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