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截至去年底,中國居民存款餘額為93萬多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為92萬多億元,增長13.9%。人均住戶存款金額為6.62萬元。其中11個城市居民人均存款超過10萬元。學者認為,僅從上述數字不能反映居民生活提高。事實上,受經濟下滑影響,居民消費能力正逐步下降。又指由於政治需要,官方公布的數據往往為了宣傳社會繁榮,因此與現實差異較大,數據亦只能說明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尾,中國45個城市中,有12個城市的住戶存款餘額超過萬億元,其中北京的住戶存款餘額位居第一,超過4萬億元。上海、廣州、重慶、深圳的住戶存款餘額分列第2至5位;成都、天津、杭州、蘇州、西安位居6到10位。 11個城市居民人均存款超過10萬元,其中北京、上海分別以19.6萬元和14.8萬元位居前兩位。
《中國統計年鑑2021》顯示,上海居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萬元,北京為6.9萬元。中國東部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239.7元。
表面上,居民存款額增加,民眾應該更加富裕,但如果再看負債情況,結果可能相反。中國人民銀行年初公布居民槓桿率(居民負債總額除以GDP),受到疫情影響出現明顯的上升,居民槓桿率2020年已經攀升到72.5%,較2019年增長7.4%。

通脹過去兩年急升 變相令民眾財富縮水
金融學者司令認為,不能從官方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判斷居民生活水平,更多的要參考居民實際購買力。
司令說:中國居民這幾年收入的增加,難以抵消中國物價上漲幅度。這幾年,居民消費指數呈現通貨膨脹的水平。很多居民感慨自己的收入難以和包括物價、醫療及養老、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協調。
司令又說,近幾年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上漲亦帶動居民消費品價格上漲,包括電力供應、煤炭、石油等價格上漲,已經遠遠超出居民實際收入承載能力,導致中國居民的實際生活質量不升反降。

學者:中國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官方經濟數據報喜不報憂
去年,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曾說,在中國,「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此言引發海內外輿論熱議。
山西太原學者任先生質疑,6億人每月收入1000元,又如何解釋央行公布的人均存款金額?他說,央行公布的數據只能說明在中國,財富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任先生說:如果真的有這麼大的儲蓄餘額,再聯繫普通民眾實際財務情況,只能說明這麼多的財富,民眾又沒有錢,說明財富高度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中。
任先生又認為,由於政治需要,官方公布的數據往往為了宣傳社會繁榮,因此與現實差異較大。
任先生說:這個數字不可靠,而在這種風氣下,官方及研究的統計數據都不可靠,所以這些數據不能說明甚麼問題,這是其一;其二,他們取樣的是幾個重點城市,我們都知道北京、上海及廣州是財富比較集中的地方,也是官員比較集中的地方。民間有這樣一個笑話說,你的財富有一億元,我的財富是零,我們加起來平均是5000萬元,這5000萬的平均值對我有何意義?

近期,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用品價格迅速上漲。醬油、瓜子、紙巾、食鹽、食醋、豆奶、速凍食品等大眾消費品,甚至連即食麵等主要食品的價格也全面上漲。有學者認為,中國長期超發貨幣造成了漫長的漲價浪潮。
記者:喬龍/沈彥恒 責編:張薇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