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周二(4日) 報道,有西方人權活動家關注到北京奧運會官方商品是否涉及強迫勞動,幾個月來,他們要求和國際奧委會官員進行對話。但幾經波折,對話最終仍未成事。
報道指出,國際奧委會起初表示反對跟西方人權團體對話。後來,該委員會的官員同意會面,但只是「積極傾聽」,而不是分享任何信息。而且會談必須保持秘密。最後,在上個月末,國際奧委會完全退出了與活動組織「結束維吾爾地區強迫勞動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的會面。
《紐約時報》引述國際奧委會人權負責人馬托維茨(Magali Martowicz)的電郵指出:「雖然國際奧委會將繼續加強與勞工權利有關的工作,我們很遺憾地得出結論,由於方法不同,包括在範圍、程序和保密性方面的不同,貴組織和國際奧委會這次將無法進行對話。」
《紐約時報》指,該報曾查閱國際奧委會與「結束維吾爾地區強迫勞動聯盟」之間的通信;報道指出,相關通信顯示,即使在與奧運會運作直接相關的問題上,奧委會也不願意與北京的批評者接觸。
報道強調,考慮到中國對新疆的外來人員的限制,奧運紀念品生產商可能無法保證其產品不是用強迫勞動製造的,但《紐時》批評,國際奧委會甚至拒絕嘗試去探討這個問題,聯盟成員說,這與其他人權團體的擔憂相呼應。
報道引述前美國國務院官員弗里曼(Bennett Freeman)說:「他們要麼在強迫勞動的盡職調查方面無話可說,要麼不願意,因為他們不會與北京交惡。」弗里曼曾代表「聯盟」向國際奧委會發送了電子郵件。弗里曼對《紐時》說:「因此,目前國際奧委會確實不可能排除奧運品牌商品不涉維吾爾族強迫勞動。」
國際奧委會曾就中共在香港、西藏和新疆的鎮壓行為與其他人權活動人士會面。但這些活動人士後來指責國際奧委會忽視了他們的關切。國際奧委會還在1月份會見了人權觀察組織,但該組織的全球倡議主任禾頓(Minky Worden)對《紐時》表示,國際奧委會拒絕了該組織關於其盡職調查程序的要求。
報道引述禾頓女士指出,事實證明,國際奧委會更願意參與其他地方的人權問題。2014年,在活動人士的壓力下,國際奧委會敦促俄羅斯政府調查關於拖欠曾幫助索契冬奧會場館建設的工人工資的指控。去年,該委員會向日本官員提出了對東京奧運會前建築工人條件的關切。
《紐時》指出,國際奧委會為其處理中國人權問題的方法進行了辯護,認為體育是建設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工具。在對問題的電子郵件答覆中,它說它願意與批評者接觸,並為其採購做法辯護,指出它與供應商接觸,有時會進行審計。
報道引述國際奧委會說,由中國政府官員領導的北京奧組委將在1月中旬發布一份關於負責任採購的報告。《紐時》引述一份聲明說:「我們的政策是,國際奧委會將聽取所有與奧運會直接相關的關切。」但是,「雖然過去有人對北京2022年奧運會的產品採購表示過一般性的關注,但國際奧委會並沒有就任何具體的案例或情況接觸過,包括聯盟。」
北京冬奧會的準備工作一直因為中國人權記錄而蒙上陰影。世界各國領導人和活動家都關注當局對新疆地區以穆斯林為主的維吾爾族的壓制;他們亦關切到維吾爾族人被強迫勞動的指控。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已經宣布進行外交抵制。
國際奧委會一直迴避對中國施加更多壓力的呼籲,因為中國既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也是奧運會的重要財政和組織夥伴。三屆奧運會選手彭帥指控前中國副總理張高麗性侵,她其後一度失聯,雖然全球廣泛關注彭帥的安全,但國際奧委會仍配合中國的宣傳口徑,並和彭帥舉行官方監控下進行的視像對話。當有人質疑中國在新疆、香港和西藏對公民自由的壓制時,國際奧委會官員爭辯說,奧運會不是政治性的。
記者/責編:方德豪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