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峰會】外媒如何報道「拜習會」?

0:00 / 0:00

舉世矚目的美中視像峰會在北京時間周二(16日)登場,對於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第三次對話,主流國際媒體均有詳盡報道,雖然大多報道均指出美中雙方沒有任何突破性進展,但有傳媒留意到這次會議的時間較預期中要長,而美中兩國元首的實際地點,據稱是經過仔細考量,均具有象徵意義。

《紐約時報》的 報道,題為《拜登和習近平承諾開展更多合作,但沒有提供任何突破性進展》。其系列報道提到,中國認為這次會議是在沒有任何妥協的情況下取得的一次勝利。該報又認為,美中雙方提供了更柔和委婉的外交辭令,但在貿易方面幾乎沒有明顯進展。

該報亦指出,習近平和拜登之間的共識為數不多,但他們都一致認為讓兩國關係演變為冷戰行為將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在會談中,習近平含蓄地批評了拜登加強民主國家聯盟以對抗中國的做法。習近平稱:「意識形態的劃分」將「不可避免地給世界帶來災難」。但拜登否認指,美國並不尋求一場新的冷戰。

《紐約時報》亦留意到,雖然這次峰會以視像形式舉行,但拜登和習近平的實際地點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其中,拜登選擇在白宮羅斯福廳跟習近平通電,這裡是白宮中著名的會議區,該房間經常被用來宣布提名,並作為代表團會見總統前的準備室。習近平則從中國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撥出電話,廳中有一幅大型山水壁畫,上面有毛澤東的詩句。這個房間就是宣布國家政治局常委新成員的地方。

《華爾街日報》的 報道,題為《拜登與習近平在視像會談中緩和敵對情緒》。該報引述匿名白宮官員表示,兩國元首討論了一系列議題,包括阿富汗、朝鮮和伊朗,以及人權、氣候變化,而最惹火的台灣問題則是該名官員最後提到的議題。

「彭博社」的 報道,題為《拜登與習近平在比預期更長的峰會上尋求合作》。報道指這次視像會議持續了三個多小時,較預期時間要長。對話涉及一系列話題,包括貿易、台灣地位和人權。報道亦指出,美國在會議前明確表示,會議不會有具體成果,情況似乎也是如此。中國官方的「新華社」說,習近平政府同意為美國高官進入中國提出入境快速通道。這是會談後宣布的唯一具體成果之一。

「路透社」的 報道,題為《拜登承諾坦誠,習近平向美中會談的「老朋友」致意》。報道強調,拜登此前對習近平將他們之間的關係定性為「老友」的說法提出異議。

「美聯社」的報道,題為《中國對習近平和拜登的會談表示歡迎,這一年來雙方關係日益緊張》。報道認為,中共黨媒對這次會議的積極描述與今年早些時候兩國「激烈的交流」形成了鮮明對比。報道亦引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如果中美關係不能回到過去,它們應該面對未來。」

記者/責編:方德豪 網編:林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