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結束訪華行程,在 新聞發布會上再次促請北京正視產能過剩等問題,亦承認美中分歧未完全解決,形容「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分析認為今次耶倫訪華未有實質進展。中方回應指,將產能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不利於本國產業及世界經濟發展。又歡迎美方無意尋求「對華脫鉤」的表態,促請停止制裁限制中國企業。
耶倫周一(8日)在北京美國駐華大使官邸出席記者會,總結今次訪華行程。她表示,訪華重點主要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以及其他清潔能源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多年,不希望看到美中經濟關係惡化和緊張。
她說:「十多年前,中國政府的大規模支持,導致低於成本的中國鋼鐵湧入全球市場,並重創世界各地及美國的工業。我已經明確表示,拜登總統和我不會再接受這樣的現實。」
耶倫向中國政府表達了對產能過剩的擔憂,包括指出這種不公平競爭,損害了美國公司和工人的利益,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生產商構成威脅。但同時強調這並非出於「反華情緒」或「脫鉤」的願望,相反是出於防止全球經濟失調、與中國建立「健康經濟關係」的願望。
耶倫: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未來中美關係走向未明
耶倫也總結,今次訪華在三方面取得進展:中美雙方同意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成長進行密集交流;同意擴大共同打擊非法融資(反洗錢)方面的合作;並將繼續進行一系列金融科技交流。
不過耶倫同時承認,雖然今次訪華提出很多具體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中美解決了所有分歧。耶倫說:「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這段關係將會走向何方仍然不清楚。但在我們繼續前進的同時,我們必須記住,這段關係的發展軌跡並非預定的。它取決於我們每個國家作出的選擇。」
分析:耶倫訪華對中美關係沒有實質進展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周二(9日)對本台分析,耶倫訪華對中美關係沒有實質進展,如果中國繼續大量出口產品到美國及西方國家,可能導致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而中國的態度亦只是在營造國際形象。
他說:「雖然她(耶倫)說跟何立峰達成一些協議,但我不覺得這些協議能夠執行得了,看起來想創造一個印象,中國願意跟美國合作,共同解決彼此關切的問題,可是中國只是想創造國際上的印象,中國不會真正解決問題。這次耶倫到中國的訪問,只是為訪問而訪問,雙方為維持關係而維持關係,不會有彼此期待的突破。」
中國外交部:將產能問題泛政治化違反經濟規律
針對耶倫提出中國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周二(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作出 回應。她表示:「將產能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違反經濟規律,不利於本國產業,也不利於世界經濟穩定發展」。中方認為,各方都應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基本準則,根據世貿組織規則妥善處理經貿合作中的矛盾分歧,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
中國財政部:歡迎美方無意尋求「對華脫鉤」的表態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周一亦舉行 記者會,指中方對產能問題高度重視,在與耶倫的各層級會見會談中均對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應。包括:一、「產能過剩」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都可能發生,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二、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無助於解決產能問題。不過,中方將在國家層面進一步做好統籌引導。
廖岷又指,中方明確表達了對美方制裁限制中國企業、對華加徵關稅、對華投資限制等措施的嚴重關切,指出這些措施損害中國企業和民眾的正當權益,也不利於美國企業和民眾的福祉。中方歡迎美方關於無意尋求「對華脫鉤」的表態,希望美方採取切實行動,停止制裁限制中國企業。
另外,正在法國巴黎訪問的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周日(7日)在巴黎主持召開在歐中資電動汽車企業圓桌會上「隔空喊話」,表示「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指責是毫無根據的」。他也特別指出,中國電動車企製造商的快速成長,依靠創新技術和供應鏈,而非中國政府的補貼。
記者:董舒悅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