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成為無法言說的傷痛 難屬堅持為六四與汶川遇難者討回公道

4月4日清明節是祭祀和悼念逝者的日子,中國政府也會在這一天舉行英烈祭祀活動,但「六四事件」的遇難者及汶川地震中,因豆腐渣工程喪命的學童卻無法被公開悼念。多年來,「天安門母親」和汶川地震學童家長堅持為他們討回公道,雖然面臨無奈與阻力,仍希望社會記住這些無辜的受難者,並呼籲中共正視歷史錯誤,給予公正的回應。


相關報道


今年是「六四事件」36周年,尤維潔作為「天安門母親」的發言人,表示清明節對難屬來說是痛苦的日子。雖然他們不會像「六四」當天那樣聚集在萬安公墓祭祀,但她強調,這樣做一方面是希望給家庭留時間悼念,另一方面則是避免因聚會而被政府干擾。

尤維潔指出:「清明節應該是屬於家庭的祭典,我也從來都會拒絕警察說帶我去,這麼多年我拒絕的。因為我們都會尊重每一個家庭在這個節日,紀念六四慘案的無辜給打死的人,還有他們的祖先。所以我是比較反感有外人打擾的,所以我一般的來講,我不是在這一天去。」

「他們會被歷史遺忘的話,我非常非常的悲哀」

尤維潔提到,36年來,每到清明節和「六四」紀念日,她都會為丈夫楊明湖的早逝感到傷心,同時對不能公開悼念「六四」事件的遇難者感到無比痛苦。她說:「今年就是36年了,這一件慘案在國內還是不能夠被提起,或者是讓所有的國民知道這件事,我是痛苦的。雖然我的家庭出了這樣的事情,但是我的國家在1989年的時候,用槍去打死這麼多無辜的人,是讓我最最痛苦的一件事,而且這些人的名字在這片土地上就因為不被提起,會被歷史遺忘的話,我非常非常的悲哀。」

「天安門母親」的長期訴求:真相、賠償、問責

尤維潔強調,從「天安門母親」成立至今,她們的3大訴求「真相、賠償和問責」始終未變。她表示:「當年死去的這些人,每一個人的名字都應該刻在歷史的碑上,永遠在這片土地上。讓後人記住1989年的慘案。我們一直在抗爭,不僅僅就是我們是受害者,也同時為這個國家所有的國民向權力者抗爭。既然政府是人民的公僕,不可以做出這樣的違揹人性的事情而不敢提。真的很希望這件事情由政府出面,坦誠地說出自己做錯了。」

汶川地震學童家長16年來多次上訪

同樣無法公開悼念的,還有在汶川地震中因豆腐渣工程喪命的學生。周興蓉的兒子盧前亮便是在汶川地震時,因學校樓房倒塌而喪命。16年來,周興蓉多次上訪,要求政府承認學校是豆腐渣工程,並要求安葬兒子於公墓,但至今未得到任何回應。她表示「我不會放棄,但有時感到力不從心。」

周興蓉表示,每年的清明節和「5·12地震紀念日」都是最痛苦的日子。她通常會提前去祭拜兒子,以免在清明正日被過多的情感波動所困擾:「臨近清明節就是特別的傷感,別人都是晚輩祭祖輩、祭老一輩,可我們這群人是顛倒,我們是老人祭奠小孩、小輩,你說這個心情能好嗎?我提前去,沒有到清明節正日就去,這段時間我的心情沒那麼的敏感。」

「其他家長可以到公墓祭悼,我很羨慕」

同樣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兒子的魯碧玉也表達了她的傷心與憤怒。她的兒子劉小川也是汶川地震中的遇難學童之一,每年她都會前往聚源中學悼念兒子,並對政府未能讓她的兒子安葬於地震公墓感到非常不滿。她說:「其他家長可以到公墓祭悼,我很羨慕,心裡一直耿耿於懷,因為我們的孩子不能被安葬在公墓。」

魯碧玉強調,儘管政府從未公開為遇難兒童悼念,但她與其他堅持為學童維權的家長,依然會在每年「5·12地震紀念日」返回聚源中學外,悼念在地震中死亡的孩子們,並希望社會不會忘記這些學生所經歷的血的教訓。

這些難屬和家長的故事揭示了他們對歷史的追尋和對公義的堅持,儘管面對困難與無奈,他們依然不放棄。每一個未被記住的名字背後,都隱藏著深沉的痛苦和對未來的期望。他們的聲音將繼續傳遞,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獲得正義與承認。

編輯:梁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