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十多日後,中美終於有了首次對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通話,但各說各話,各自表述強硬立場。楊潔篪「教訓」了布林肯有關美國對涉港、涉疆及涉藏立場,聲稱這是都是中國內政不容干涉,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中方把港疆蔵與台灣分開表述有何含義?
楊潔篪又「教訓」布林肯,世界各國應當維護的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是要爭取這樣的對話來讓中美關係破冰嗎?
這還不止,《新華社》近日又連續發表4篇評論文章來向拜登政府喊話,呼籲正確把握中美關係航向。該4篇評論分別表示,中美關係大局毀不得,人心相通之橋拆不得,經貿往來之勢擋不得,科技交流之路斷不得。
自拜登上任以來,中方在習近平達沃斯峰會講話前後,出動了駐美大使崔天凱、外長王毅以及楊潔篪,配合大外宣全方位以教訓拜登不要與前任總統特朗普一樣,搞單邊主義及避免中美脫鈎。拜登卻在日前評論習近平時說,習近平很強硬、很聰明,但「骨子裡沒有民主」,他又預期中美之間將有「激烈競爭」,但他不會採用前總統特朗普的方式處理對華關係,而是會聚焦於國際規則。
歐洲領袖近日也講國際規則,但卻對拜登所謂歐美協調對華政策的「聯歐制美」大撥冷水!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周四(4日)在美國智庫「太西洋理事會」視像演講時喊話:歐盟不應響應美國圍攻中國,指歐美聯手對付中國是個「最高級別容易導致衝突的局面」,後果只會適得其反,這只會減低北京就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的合作意願,並加劇其在南海等亞洲地區「咄咄逼人」的行動。
另外,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多名國際政壇領袖,上周三(3日)更罕有地在德國《法蘭克福滙報》發表聯名文章,指疫情是建立世界新秩序契機、以建立一個多極主義世界,其中更呼籲避免不同價值觀對立。這些表述雖沒點名,但這與拜登聯合盟友應對中國的主張,顯然有出入,這是否意味美方意圖聯合盟友制華的手段會遇阻力?
中國是否等於擺脫了武漢肺炎的陰影?以疫苖外交以及全球化多邊主義「教師爺」形象擺脫六四以來最嚴峻的外交困局?
主持:鄭宇碩、曹嘉超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