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外望】針對黃店執法 香港市民爆買「懲罰」

0:00 / 0:00

香港海關近日針對一間專售泰國貨品的連鎖店,指其一些貨品缺乏充足的中英文標籤說明,而採取了大規模的掃蕩行動。當局動員過百名貿易管制處人員,前往其全香港25間門市與倉庫,撿走市值40萬貨品,引來該店及市民質疑其「選擇性執法」。

因該連鎖店的「黃店」政治立場,就小事化大「嚴正執法」,而市面上售賣相同種類,亦同樣缺標籤的「藍店」以及其他店鋪,就全部視而不見,引來市民「爆買」去「抗議」,全港多間分店都出現長長的人龍,以表達市民對香港海關的憤怒,以及對該連鎖店的支持。

香港本身因為「國際化」及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制,令這十幾年來,進一步輸入全世界不同種類的貨品,但法例卻完全沒有彈性,如連沐浴露都必須有中英文的警告字眼云云。政府一方面假定所有市民都有智能電話,可以下載App來「安心出街」,卻又突然當市民是弱智,不能用同一部手機,來翻譯外語的警告字眼,這又是否合理呢?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人及嘉賓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