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自早前立陶宛以「台灣」名義在台設代表處,而中國報復宣布召回大使,以及要求對方大使離境後,反令歐盟一方進一步討論回應的方式,而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則以60比4(加6票棄權),大比數通過《台灣─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 (EU-Taiwan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 報告的修正案,建議歐盟駐台機構,有如立陶宛的例子般,皆正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EU Office in Taiwan);在外交委員會通過後,議案將於10月再交由歐洲議會作全體表決,而中共駐歐盟的使團發言人回應指,歐盟是次做法是「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損害中歐互信與合作」。
然而事件再次透露的,就是中共以往行之有效,以經濟、與政治關係威嚇,迫使其他國家奉行其政策的手法,開始失效以至起了反效果;比起一些正式的貿易問題,對歐洲國家如何「稱呼」台灣的問題,因為政治原因而上綱上線到去斷交的地步,其實是否真的符合中國的核心利益?稱呼「台灣」或者「台北」,是否真的影響其本意?把第三方的歐盟以至歐洲,拉入「美、日、澳、印」四國的包圍網之中,又是否真的符合中方的戰略利益?
這就是目前只有硬,沒有軟的外交作風,才令中方在海外面臨不斷的新火頭;就當一如中方所說,有「X獨勢力」四處點火、挑撥離間好了,如果沒有中方不斷自己跳入這些陷阱,不斷令「制裁」、「反制裁」的行為一再發生,事件也不會一發收拾至今日的田地;中方在西方民主各國面前,完全失去有如面對阿富汗的塔利班時,所顯現的包容彈性,實在令人費解。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