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香港特區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指在疫情下香港的財赤高達2576億港元,來年也達到1016億,因此大幅削減今年的紓解民困措施,包括把薪俸稅、利得稅的寬減上限「減半」至1萬元,而只向香港居民派發多次使用的5000元電子消費券,希望帶動消費云云。
然而,深層次的問題,則是政府之所以陷入財赤,其根本原因就是大量大白象的基建,包括如「明日大嶼」等的填海工程,機場第三條跑道,以及大量連接中國大陸的鐵路、路橋等,這些「拍烏繩」的基建不但無法帶來收入,而且更年年蝕錢,偏偏政府沒有打算停止這些大白象工程,反而繼續堅持到底,基建大出血,民生又怎會有足夠的金錢呢?
事實上,政府不敢提其他開徵新稅的措施,而只是把加費的打擊面放在股票的印花稅、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以及每年牌費,這只是顧忌目前的經濟環境惡劣而已;政府早已不斷放風,只要開徵新稅,因此如果經濟環境不是跌落谷底,而是有任何好轉的話,可以想像的是,政府加稅是誓在必行——因政府的大批開支,仍有如無底洞,例如連涉80億元撥款的「國安開支」也要香港人負擔,這就說明了加稅,只是時間問題。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人及嘉賓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