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中國國藥並非透過國際醫學期刊,也未經同行審核,就公布了其疫苗的效力,指保護力只有79.34%。這個數字較德國BioNTech於國際醫學期刊上公布,根據約4萬人參與第三期臨床測試的結果,其疫苗保護力有95%,足足低近15%。因此外界的關注,同時放在與國藥使用相同的「滅活技術」,並且一再延遲宣布保護效力的中國科興疫苗上——不知科興是否亦是效力只有七、八成?令人質疑會否「白打」疫苗。
的而且確,根據所謂國際標準,只要達到50%以上的效力,這款疫苗都已經算為有效。然而,要進行全民打疫苗,卻不能保證沒有副作用,甚至不能保證打完有效,更何況從實際角度出發,要市民舟車勞頓,而且還要一個月內連打兩針,那當然會期望能夠一勞永逸,而非打完亦不保證有效了!
雖然國產疫苗有不用零下七、八十度低溫的保冷,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仍然有其作用,但對於經濟和技術上負擔得起的地方例如香港,有選擇就當然會傾向採用更高效率的疫苗了。
然而,關於國產疫苗最大的問題,仍是透明度與數據。為何有些疫苗的有效率數據仍然遲遲未公布,一拖再拖呢?又反過來問,如果沒有同行監督,也非醫學期刊的專業評審,即使公布了有效率,這種數據又有沒有意義?
(以上評論純屬主持人及嘉賓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