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已故中共总书记胡耀邦逝世31周年纪念日,31年前这一天,胡耀邦在北京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在其女满妹的回忆里,他走得太出人意料。当日清晨,静静斜倚在床上的胡耀邦,在等待妻子来看他时,被秘书握住的手突然松脱,头部猝然转向一侧。
胡耀邦去世前中南海发生过什么事情,坊间传出多个版本。但不论是官场和民间,对胡耀邦的个人品格评价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 一个开明、清廉的总书记。
胡耀邦于1982年至1987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他任内,保护了一大批争取政治制度西方的知识份子,但同时亦因些而触怒了党内老一辈的保守派,1987年胡耀邦被指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最终被迫辞职。1989年他的去世,触发大批民众怀念与抗议运动,党内改革与保守派大摊牌,并且演变成其后的六四惨剧。
胡耀邦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去三十多年,后人多评价胡耀邦的最主要功绩在于:一解放了人,二解放了思想。在冤案错案的平反中,约数百万人的屈辱得以解放,而在思想桎梏上的打破,胡耀邦同样一锤定音。
1977年3月,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并任中央党校主持工作的副校长。
1978年3月,结束党校学习,被胡耀邦调任《光明日报》社担任总编辑的杨西光,收到了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给报社写来的文章《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激动却忐忑的杨西光,将其转给中央党校,希望能先在《理论动态》上发表。
正忙于平反冤假错案的胡耀邦得知后敏锐地感觉到此事的重要性,便表示:把稿子拿来看看。经《光明日报》及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反复修改后,此稿于4月底第一次送给胡耀邦审阅,胡耀邦“画了一个圈,改了一个字,改了一些标点”。
5月6日,胡耀邦召集《理论动态》编辑组在他家中开会,说道到这篇稿件关系重大,要求一定要仔细推敲,做到无懈可击,并又提出两条修改意见。
5月8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定稿形成。
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率先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广播、《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由此,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全面铺开。
当时质疑的声音很多。随后,邓小平终于明确表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驳不倒的”。
1979年胡耀邦在当选中宣部部长后指示中宣部与有关部门召开了一系列的文艺工作会议,总结30年来党如何领导文艺的经验教训。他在谈话中指出,30年来的经验教训,什么时候放手搞百花齐放,文学艺术就繁荣;什么时候控制太死、调子太高、棍子太多,文学艺术就出不了东西。
西化与开明形象深入民心
在随后文化部召开的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胡耀邦又希望文艺界产生未来的鲁迅、梅兰芳、聂耳、冼星海。1980年1月23日至2月23日,中宣部委托中国剧协、中国作协等单位召开剧本座谈会。胡耀邦在会上又强调:" 切实保证人民有进行文艺创造和文艺批评的自由 "。
当时的领导人中,他最早开始穿西装,并鼓励身边的人一起穿。1983年初,他前往深圳考察工作,看到当地省市领导都穿着旧式的干部服时,讲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为什么不敢穿西装?我50年代出国还穿了花衣服。你们工作人员穿西装我赞成,自己出钱嘛怕什么?女同志可以穿太空褛,发型也可以改变改变。外商进来,看你们现在穿的样子,不知道投资保不保险。”
胡耀邦 : " 要同愚昧作斗争 。"
后来,港台歌曲在内地流行并招致非议时,胡耀邦和当初率先穿西装一样,公开表示支持流行歌曲。他说:
"什么叫'流行歌曲'?概念首先要弄清楚……是歌曲就要流行嘛,难道还有怕流行的歌曲?在群众中能流行说明群众喜欢。像《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样的歌曲流行有什么不好?不加分析地否定流行歌曲,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要同愚昧作斗争。"
1985年8月,胡耀邦任命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朱厚泽为宣传部长,朱厚泽提出了著名的“三宽”政策:宽松、宽容、宽厚。在胡耀邦和朱厚泽的文艺宽松政策下,1980年代成为中国文化繁荣、思想自由的“黄金时代”,是文艺青年白衣飘飘的时代,至今让无数知识分子怀念不已。
冰心在胡耀邦去世后评价他说:“我还是那句话:他是伟人!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死了,我是说我自己,我快九十了,没死;他才七十三岁,却死了。他是我们知识分子的知己,为我们说了不少好话,干了不少实事!”
胡耀邦曾经说过,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人办事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来没有利用职权给过家乡人一点特殊,也没有给过亲戚们一点照顾。当年农村化肥供应紧张,浏阳县委托胡耀邦之兄胡耀福到北京找胡耀邦给家乡批点化肥。胡耀邦坚决不办。胡耀福急了:“是为老区,不是为我自己。”胡耀邦仍坚持“不行!”胡耀福一气之下走了。
中共党内、外不少人士都认为,胡耀邦去逝后,党内再难找到一位如此开明、清廉的领导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百花齐放的黄金岁月,一去不返。
综合报道、责编 : 胡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