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拜謁中山陵 對於大陸接待“非常滿意 超乎預期”
臺灣前總統馬英九28日上午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臺灣學生拜謁南京中山陵,馬英九受訪時有臺灣媒體問到對於大陸的接待覺得如何?馬英九回答:“非常滿意,超乎預期。”記者追問哪些方面超乎預期?馬英九說:“就是大家對我們的熱烈的歡迎。”
馬英九說大陸朋友非常熱情,“這是好現象,回去之後會把好意轉達給臺灣人民。”他還說希望隨團學生深入瞭解國父生平,認清楚兩岸一定要走向和平。馬英九說,國父說“和平、奮鬥、救中國”,他提出的是“和平、奮鬥、振興中華”。他在中山陵以書法寫下“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題字的落款僅寫“馬英九”,沒有頭銜,最後寫民國和西元的年份,但並沒有直接寫出“民國”兩字。
據臺灣媒體在當地報道,中山陵因爲馬英九的參訪,上午禁止民 衆入園,有民衆表示不滿。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有兩三百位民衆28日早上來到南京中山陵,希望能見到臺灣前總統馬英九,但多數人都被擋在陵園門外。因不滿無法入園,有民衆在現場和警方發生口角,當場被兩名警員帶走。
而在參觀中山紀念館時,當導覽人員提到中日甲午戰爭戰敗,馬英九建議,“展覽板上”要加一句“割讓了臺灣”,他說:“要寫上去年今日割臺灣,四百萬人同一苦,你可以想像,當時臺胞是多麼地痛苦多麼地遺憾,這個地方要加進去,否則好像覺得無關緊要,很嚴重。”據指出,馬英九當時語帶哽咽,因爲中山紀念館的展板上沒有提“割讓臺灣”。
據馬英九辦公室發佈的消息,馬英九在中山陵致詞如下:
國父孫中山先生畢生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到今天已經112年了。
回想當時的中國,滿清政府貪污腐敗,積弱不振、飽受列強侵略。從1842年(清道光22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以來,被迫跟50多國簽訂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當時中國社會貧富懸殊,文盲處處、法治不彰、社會發展落後,人民無力反抗,國勢危如壘卵,國家看不到希望。
幸賴國父1894年(清光緒20年)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登高一呼,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衆政府”的建國理想,號召海內外志士仁人共襄大業,歷經革命先烈十次流血革命行動,終於在18年後的1911年(清宣統3年),推翻滿清,終結中國四千多年的君主專政,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父對中國史無前例的偉大貢獻,就是改變中國的命運,讓中國走向富強康樂的開始。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今天,當年國父念茲在茲的多項建國主張,都已陸續分別在臺灣與大陸實現,這對於兩岸人民與後代子孫的生活與福祉,至關重要。
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國父逝世。在遺言中要求國人要“和平、奮鬥、救中國”。98年後的今天,馬英九基金會的數十位同仁與同學,從臺灣來到南京中山陵國父靈前致祭,提出“和平奮鬥、振興中華”的目標,深盼兩岸共同努力,追求和平、避免戰爭,致力振興中華。這是兩岸中國人不可迴避的責任,我們一定要努力實現。
責編 陳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