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世界工厂”扛鼎者 | 民工潮40年(一)

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从1978年城镇化率不足18%,到2020年接近64%,目前中国有9亿人常住城镇。其中2.9亿农民工。

曾经用小推车帮中共打下江山的农民,如今又胼手胝足,创造了“制造业大国”和“基建狂魔”的奇迹。

可是,为什么城市建设者无法分享城镇化红利?为什么农民工离中国梦越来越远?

潮起:“世界工厂”扛鼎者 | 民工潮40年(一) 为什么城市建设者无法分享城镇化红利?为什么农民工离中国梦越来越远?为什么贫困注定代际相传?一起刷剧,寻访大迁徙时代底层劳动者影像,发现史上最快城市化真相!

感谢当年的影视剧和纪录片,为大迁徙时代里努力活着的小人物留下影像,让我们从他们的视角,重新检视中国40年城镇化道路。

潮起:“世界工厂”扛鼎者

“ 高加林,刘巧珍,我让你过星期天。”

1984年,电影《人生》引起轰动。高加林,这个集傲气、才气于一身陕北农村青年,不甘心当农民,一心向往诗和远方。

“我一定要到这里(城里)来。我有知识,有文化,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

为了进城,他甚至抛弃了未婚妻刘巧珍。

“巧珍,我可能要调到几千路以外的地方去工作了,咱们...”

但命运弄人,

“高加林那小子完蛋了,地区的调查小组下来了,调查他走后门参加工作的事,是我写信揭发的。”

他最终被踢回农村,失去了工作,也错过了巧珍。

有人说高加林是“中国的于连”,都是底层青年追求平等机会,最终以悲剧收场。他们要抗争的,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巨大能量的等级制度。

现在回看《人生》,人们仍惊叹它的预见性。高加林的突围虽然失败,但他所处的时空,中国数千年的乡土社会正在解体,人口流动的闸门马上就要打开。

1978-1983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巨大的劳动力。 商品经济活跃起来。高加林这样的人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开始尝试作短期的和短距离的迁移。

改革开放导致很多职工下岗。(Public Domain)
改革开放导致很多职工下岗。(Public Domain)

1984年1月起,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1985 年,开始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发放暂住证,使他们的长期居住具有了一定的合法性。与此同时,城市经济体系改革,乡镇企业的发展,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中小城镇打工,尽管户籍还死死地钉在原地。这一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80年代初的不足 200 万人骤增到 1987 年的 2479 万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入扩张期。中国沿海经济开发区吸引大量港台投资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订单不断。而中国内陆地区,农业生产收益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谋求离开土地,为沿海提供了几乎完全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1989年,南下珠三角寻求就业机会的农民工形成了第一次民工潮。

1991年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外来妹》,是最早反映外来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也是第一部反映劳资关系的电视剧。编导没有把六个湖南穷山沟姑娘到广东港资公司打工的故事,拍成多金男主爱上灰姑娘的玛丽苏剧,而表现出时代变革对个体的撕裂,商业社会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你想讲情义,那机器不跟你讲;老板讲情义,那市场行情能跟他讲吗?”

大浪淘沙,外来妹们在磨难中成长,她们选择的道路基本代表了外来妹的几种典型归宿:赵小云因为有文化和管理才能,屡获提拔,后来成为乡镇玩具厂厂长;原想回到山里结婚再也不外出打工的凤珍,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以前的生活,她又带了一帮小姐妹去南方打工;“靓女”因工伤致残而回到了山里;玉兰与当地小食店的老板福生结了婚;秀英堕落为失足女...

民工潮给城市带来包括就业、公共设施、治安方面的许多社会问题,一系列抑制劳动力盲目外出的全国性规定和措施相继出台,宛如回归计划经济时期对“盲流”的控制。

“刚才在那个候车室,人家乘警指着我鼻子叫我啥,盲流!你听听,离流氓不远了。”

黄宏和宋丹丹1990年的喜剧小品《超生游击队》,反映的就是那时的流动人口的艰辛生活,在“放开三胎”的今天看来倍感讽刺。1988至1991年,约有 1000 多万农民工被压缩回农村。

改革开放导致很多职工下岗。(Public Domain)
改革开放导致很多职工下岗。(Public Domain)

1992 年是个转折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转型加快。1993年全国基本废除粮票,大规模的人口跨省、跨区域的自由流动开始成为现实。但恰逢国企改革,大量职工下岗,各地政府优先保障他们再就业,农民工进城,只能干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

1995年起,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必须持“暂住证”和“就业证”,否则将被遣返原籍或者关押于收容所。警察可以街头随意盘查,无证就抓走,是稀松平常的都市景观。直到2003年大学毕业而且有正式工作的孙志刚也死于“收容”之祸,以至酿成群情激愤,上达天听,促使“收容恶法”被废除,这无疑是中国人权方面的一个进步。但此后,弱势者在城里遭遇权力暴力之事仍不绝于耳。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从此进入“世界工厂”的十年辉煌时期。当年英国工业革命时的“世界工厂”,工人挈妇将雏居住于工厂区。而中国由于户口限制,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中老年父母仍然留村务农,农民工没有体面住房、没有家庭团聚、没有未来发展稳定预期。

每年的春运潮就是这种侯鸟人口回乡的“磅薄气象”。

这是纪录片《归途列车》里2008年的春运期间因雪灾而陷于瘫痪的广州火车站,六十万人被迫滞留,几日几夜仍看不到回家的希望。

导演范立欣用三年时间,跟拍四川广安一个普通农民工家庭春节期间返家探亲的历程。

“九几年的时候还是经济有点困难,琴琴才一岁。我是掉着眼泪出去的。当时也不想走,没得法的情况下走的。”

“其实我都希望琴琴和阳阳努力地学习,爸爸妈妈再辛苦都毫无怨言。”

“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就好了。”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16年来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女儿张琴激烈叛逆,

“你们根本就无心带我们,你们只是有心在那儿说。”

“你只认得到钱。”

“我只认得到钱,我认钱不认人。”

她弃学离家,成为新一代的外出打工妹。

“打工是辛苦,但比学校里好一点。”

陈素琴下决心,停止打工,返乡照顾老母与幼子,可又放心不下丈夫。

改革开放导致很多职工下岗。(Public Domain)
改革开放导致很多职工下岗。(Public Domain)

“其实我还是担心你,一个人在外头挣钱一家人来用,但又担心孩子学习不好。又怕你在外头累到了,只能选择一样。”

撕裂的家庭,残忍的选择。本该最亲近的人,就这么完美地错过。这种伤痛,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

《归途列车》获得了全球纪录片最高奖项 " 伊文思奖 " 和第 33 届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多个国际奖项。也正是在此时,中国的农民工群体被世界注意到。2009年,美国《时代》杂志揭晓年度人物,“中国工人”成为唯一上榜群体,照片上是一群来自深圳市宝安区一家LED企业的打工妹,朴实无华。《时代》将中国经济“保八”,引领世界走出金融危机功劳归于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中国工人。

世界舆论的赞誉背后,是辛酸的事实。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主打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的加工贸易利润率仅有5%左右。而与中国“世界工厂”的美誉如影随形的,是“血汗工厂”的骂名。

“2007年,富士康“血汗工厂”的名声,被媒体传播开来。英国《星期日电讯》曝光富士康女工待遇,富士康龙华工厂有20万员工,每天工作15个小时,每月工资仅27英镑。” (《富士康:从血汗工厂到灯塔工厂》)

2010年短短一年内,富士康发生14起员工跳楼自杀事件。老板郭台铭一周之内两度加薪,继而宣布将工厂大规模迁往内陆其他省份。

然而,从2013年到2018年,富士康员工跳楼自杀的新闻总是隔三岔五地会登上头版头条。

“我本以为我们农村嘛,素质还是比较低下的,我来富士康才知道,这才是社会最底层。”

改革开放导致很多职工下岗。(Public Domain)
改革开放导致很多职工下岗。(Public Domain)

富士康在非议声中,完成了从血汗工厂到灯塔工厂的华丽转身,成为世界制造业航母。

回顾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的20多年,尽管农民工的流动获得了合法性,但是依然被贴上了“盲流”的标签,农民工被困于城乡二元结构之中,成为在自己的国土上流浪的“二等公民”,被歧视,被驱逐,被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