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谣《阿里郎》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图)

《阿里郎》是韩国的民谣。最能代表韩国的这一曲调,上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韩国文化界的介绍,《阿里郎》的申遗与中国的竞争不无关系。

0:00 / 0:00

《阿里郎》是一个接连重复的曲调。在韩国,根据地区的不同又发展出《旌善阿里郎》、《珍岛阿里郎》和《密阳阿里郎》三个大的分支。

韩国文化部在2009年计划对其中的《旌善阿里郎》申遗,但在准备过程中发现中国吉林省已将朝鲜族《阿里郎》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中国政府列为国家级的文化遗产。

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他们保存了与韩国和朝鲜相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文化,其中就包括《阿里郎》。一个民族保存和发展他们的文化,是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嘉许的事情。但是韩国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

他们认为,《阿里郎》若被中国申遗,并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会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之一。如此,一直传颂和保存《阿里郎》的韩国却会被排除在外。所以他们改变方向,将申遗项目由《旌善阿里郎》改为普遍的《阿里郎》,终于上月初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第七次会议上通过审议,被指名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天,韩国代表团还派出一名清唱歌星,在会场上演唱了一小段《阿里郎》。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4000多年来一直以汉字记述历史和国家公文,所以与中国拥有很多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申遗的竞争似乎是由韩国先挑起。2005年,韩国以《江陵端午祭》获得教科文组指名为人类口头和无形文化遗产。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传统的端午活动。不过端午节的韩国,利用《江陵端午祭》在端午的申遗方面一举击败中国,这使数千年来一直过端午节的中国很没面子。

中国将《阿里郎》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近将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国定假日,与上述的《江陵端午祭》应该不无关系。

韩国在申遗方面,《阿里郎》再拿下一城。但文化相同,又有朝鲜族文化做后盾的中国,往后还会是韩国的最激烈竞争对手。

至于《阿里郎》的含义,在韩国仍使用汉字的1960年代,根据汉字“我”在韩国被念成“阿”的读法,有人提出“我离郎”的说法,也就是说,《阿里郎》是一首与情郎分手的情歌。但,积极排除汉字,高谈自主文化的韩国,现在没有人认同这一说法。

而可悲的是,除此以外“阿里郎”的含义没有合理解释。韩国人现在普遍认为,“阿里郎”是一个重复的音调和词语,是最能代表韩国的民谣,但查不出该词语的含义。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首尔特约记者刘水的报道。